30年低利率時代,日本銀行業如何在掙扎中突圍?

編者按:

凈息差是中國商業銀行的核心收入之源,但已屢次刷新歷史低點。日本銀行業亦曾經嚴重依賴凈息差收入,更曾面對長達30年的低息時代和低息差困境。僅以此維度觀察商業銀行如何在面對嚴峻困境時突圍求存。為此,我們邀請日本知名民間智庫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未來創發中心高級經濟學家佐佐木撰寫此文。
在長達三十年的低息時代,日本銀行業凈息差持續下降,在2020財年以后降至0.6%。

利用西方金融機構因雷曼事件受到削弱而被迫縮減在亞洲業務這一事實,日本大型商業銀行集團加強了海外業務。如今,這些海外業務是大型銀行集團利潤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日本逐步推進金融放松管制,日本銀行業開始擺脫傳統銀行業務,轉向更多元化的金融業務模式。

責任編輯:謝艷霞

在過去30年中,日本銀行飽受低利率之苦。

日本中央銀行(即日本銀行)在3月取消了負利率和債券收益率控制。隨著負利率政策結束,日本利率終于開始顯示出上升趨勢。這是17年來首次加息,10年期日本政府債券(JGBs)收益率超過1%。

然而,在此之前的三十多年中,日本利率總體呈下降趨勢,只有在少數幾個時期(如2007年)例外。

圖1顯示,自1995年以來,短期利率近30年幾乎一直低于1%。尤其是在2016年至今年3月期間,作為日本央行非傳統貨幣政策的一部分,該利率被降至-0.1%左右。


圖1 日本短期和長期利率趨勢圖

圖1 日本短期和長期利率趨勢圖

?1990年代末期,長期利率也下降至1%水平。加之日本央行在2013年4月實施的大規模貨幣寬松政策,零利率甚至負利率的極低利率水平成為2010年代的常態。

為什么日本利率在30年間保持低位?日本商業銀行如何應對如此之久的低利率時期?

日本商業銀行通過吸收個人和企業存款支付利息,然后將這些資金用于企業貸款、抵押貸款和其他用途來獲取收入。凈利差是銀行的利潤來源。然而,在過去30年中,尤其是自2000年以來,由于利率水平變得非常低,接近零下限,日本銀行難以確保這些利差。

正如在后續章節中討論的那樣,日本利率下降是由于1990年資產泡沫破滅后經濟低迷和物價增長疲軟所致。在這種情況下,從1990年泡沫破滅到2000年代中期,日本商業銀行被迫處置大量不良貸款(NPL)。這迅速削弱了一些銀行的運營實力。

另一方面,隨著數字化和業務多元化的發展,如今的商業銀行業形態已從1990年代和2000年代初期發生了巨大變化。大約25年前,筆者曾在日本一家大型銀行分行工作過一段時間。當時,企業支付交易仍經常需要到銀行分行辦理。在支付集中的時段,分行不得不讓相當多的客戶等待。

然而,如今再次去一家日本銀行分行,發現分行的客戶數量非常少,因為大多數結算和文書工作可以線上完成,分行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轉移到了個人資產管理咨詢服務等方面。加上利率下降導致利潤縮水,維持擁有大量員工的實體分行網絡變得困難。

因此,雖然日本利率在三十多年中一直在下降且保持低位,但商業銀行的應對措施在前15年(2000年代中期前,其中涉及不良貸款問題)和后15年之間大不相同。本文分前后兩部分概述日本銀行在面對低利率時的總體情況。

四招處置巨額不良貸款

正如前文所述,日本利率在1990年開始下降。這是由于1980年代末期包括股票和土地在內的許多資產泡沫破滅進而導致日本經濟陷入長期低迷所致。尤其是1990年3月,有關部門發布銀行房地產貸款的行政指導之后,流入房地產市場的資金停止,土地價格開始下跌,其他資產價格隨之也開始下跌。

公司和個人曾以其已擁有的土地作為抵押,并從銀行獲得貸款再購買新的土地和資產,但此時卻無法進行新的購買,資金需求迅速消失。1991年末,不動產貸款管制政策結束,銀行可以重新放貸,但如圖2所示,日本的銀行貸款總額并未恢復,直到2010年代仍停滯不前。


圖2 日本銀行貸款總額

圖2 日本銀行貸款總額


隨著實體經濟開始失去資金需求,中央銀行降低其政策利率以刺激經濟復蘇,長期利率隨之下降。然而,由于用作貸款抵押品的各種資產價格開始下跌,盡管利率急劇下降,公司和個人的資金需求未能增加。到1990年代中期,如圖1所示,極低利率已經成為常態。

在此期間,隨著房地產貸款的惡化,日本商業銀行開始擁有大量不良貸款,多家銀行和其他機構的倒閉引發了金融體系的不穩定。根據日本金融廳統計數據,截至2001年3月,包括貸款損失準備金在內的不良貸款處置損失累計高達71.8萬億日元;截至2005年3月,達96.4萬億日元,占同期名義GDP的18%。

商業銀行如何處置這些高額的不良資產?主要通過存貸利差產生的利潤處置不良資產。其它手段則包括出售當時持有的股票(雖然隨后立即回購)、銀行合并產生的會計利潤、成本削減效果等措施。

因此,1989年,13家城市銀行最終通過合并和成立控股公司整合為四大集團,即三菱東京金融集團(Mitsubishi UFJ Financial Group)、日本三井住友金融集團(Sumitomo Mitsui Financial Group)、日本瑞穗金融集團(Mizuho?Financial Group)和里索那集團(Resona Holdings)。

2000年代前半期,日本銀行業進行了結構重組,目的是削減成本。不言而喻,其中包括大幅減少分行數量和員工人數。

圖3顯示了日本全國銀行業員工數量變化。日本銀行業員工人數在1993財年末增加至46.3萬人。隨后,日本商業銀行業開始通過限制新畢業生的招聘人數和鼓勵提前退休以減少員工人數。到2006財年底,日本商業銀行業員工人數減少近40%,降至28.2萬人。


?

圖3 日本全國銀行員工數量

圖3 日本全國銀行員工數量


圖4則顯示了日本(左軸)和海外(右軸)的銀行分行數量的變遷。


圖4 日本和海外的銀行分行數量

圖4 日本和海外的銀行分行數量

圖4顯示,幾乎同一時期,日本商業銀行國內分行網絡減少20%,海外分行網絡減少70%。這些數字僅是每家銀行的數字總和,因此可能包括一些前銀行雇員轉至銀行子公司或附屬公司從事與銀行有關的工作的情況;或者如上所述,由于銀行合并,同一城鎮或地區的分行合并,分行數量減少。因此,筆者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員工人數和分行網絡的減少并不直接意味著銀行業務規模的縮小。

為何長時間清理不良貸款?

為什么日本商業銀行用時如此之久處置不良貸款?部分原因在于其不良貸款規模巨大和自1990年代以來資金需求增長疲軟,再加之利率較大幅度下降,銀行營收難以增加。

正如一直所指出的問題:日本商業銀行的息差較窄,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圖5顯示了凈息差,即從貸款和債券持有中獲得的資金收益與支付的存款和債券利息之間的差額(折線圖)以及由人事費用、物業費用和稅收組成的費用比率(柱狀圖)。折線圖顯示,即使在低利率期開始前的1990財年,由于銀行間激烈競爭,銀行核心業務凈息差低于2%,在2023財年降至0.6%。

相比之下,美國商業銀行的凈息差在2024年1月至3月期間為3.17%,遠高于日本。


?

圖5 日本銀行凈息差和費用比率趨勢圖

圖5 日本銀行凈息差和費用比率趨勢圖

在經濟形勢好和銀行業容易擴張期,銀行核心業務的低盈利能力或狹窄息差可能不是大問題。但當經濟增長停滯和大量不良貸款產生時,商業銀行的低盈利能力自然限制了銀行自行處置大量不良貸款的能力。因此,要度過處置大量不良貸款且銀行經營實力被極大削弱的困境,別無他法,只能慢慢來。

轉向綜合金融和拓展海外業務

在處置不良資產的同時,日本銀行業開始轉向更多元化的金融業務模式。

自1990年代以來,日本逐步推進金融放松管制,日本銀行業隨之開始擺脫傳統銀行業務,并轉向更多元化的金融業務模式。如,通過手續費收入獲利。

舉例而言,1998年底,銀行可以開始銷售此前僅由證券公司銷售的共同基金。這標志著日本銀行業資產管理業務的開始。如今,銀行積極開展這一業務,部分原因是政府政策的推動。與此同時,大型銀行紛紛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將證券公司、信托銀行、信用卡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等組合在一起,旨在將其金融業務擴展至利息收入之外。

2008年9月雷曼事件之后,日本利率進一步下降。而且,這一趨勢變得更加明顯。當時,由雷曼事件引發的全球金融動蕩導致日本經濟衰退、日元大幅升值。美國等西方國家實施的一系列非傳統貨幣政策也促使日本長期利率進一步下降。

此外,2013年4月,日本央行也實施了非傳統的寬松貨幣政策,試圖提振經濟。這又導致了長期利率的進一步下降。因此,圖5所示的日本銀行凈息差從2008財年開始持續下降,息差從2007財年的1.38%下降到2020財年以后的0.6%。

利用西方金融機構因雷曼事件受到削弱而被迫縮減亞洲業務這一事實,日本大型商業銀行集團加強了海外業務,尤其是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處于下滑狀態的亞洲和美國業務。

因此,自2010年開始,圖4所示的日本商業銀行海外分行網絡略有增加,并開始在泰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等亞洲地區投資或收購銀行和金融機構。盡管這些投資和收購對利潤的影響視具體情況而定,但如今這些海外業務是大型銀行集團利潤的重要組成部分。

加大“出?!绷Χ鹊耐瑫r,日本銀行業的數字化得以普及。大多數國內個人金融服務現在可以在網上完成,支付提供商的二維碼支付和信用卡支付已經相當普及。特別是在城市地區,人們在自動取款機前排隊取款的頻率大為降低。如今,商業銀行正致力于通過應用程序實現數字化,并加強面向個人的資產管理業務。正如本文開篇所述,這導致實體分行和員工角色發生顯著變化,可能不再需要像以前在網點里配備那么多員工。

因此,為了減少與人事和物業相關的成本,商業銀行越來越多地關閉實體分行或將多個實體分行合并為位于地區中心的大型辦事處。(不過,商業銀行本身并不會關閉分行,因為這涉及更改賬號。)由于在降低人事和物業成本方面取得了進展,商業銀行成本率從1990年代初的1.5%下降至2023財年的0.6%。此外,圖3所示的銀行員工數量也從2010年代后半期開始再次下降,預計到2023財年末降至26萬人。

但與此同時,如圖5中的折線圖所示,這些趨勢與利率的進一步下降密不可分。這使得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凈息差大大縮小。由于互聯網的使用、數字化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使用銀行網點的必要性降低了,這一點也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對于銀行而言,由于利率持續下降,必須控制人事和財產成本等費用。這已成為一個基本的管理問題。而作為解決方案之一,人們感覺銀行不得不通過應用程序改革客戶接觸點,并加強資產管理業務,以增加手續費收入。

若利率回升,銀行業將擴張

正如前文所言,由于經濟低迷和復蘇緩慢,日本銀行業自1990年代以來一直在應對利率下降問題。盡管這需要時間,但日本銀行業不僅成功推進了不良貸款的處置,還成功地將業務從傳統銀行業重組為綜合金融業。

在向綜合金融服務公司轉型的過程中,大型銀行集團未來仍將面臨激烈的競爭和服務的演變。特別是在個人業務領域,這是因為網上銀行和網上證券公司的興起。(本文對此未作詳細論述。)

另一方面,如本文開篇所述,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日本利率終于開始上升。這將成為改變商業銀行經營環境的重要因素,因為日本商業銀行長期以來受到利率下降和利潤率狹窄的困擾。事實上,根據日本主要銀行集團之一的三井住友金融集團2024年5月舉行的投資者簡報會資料,該集團估計短期和長期利率每上升0.1%,其凈利息收入將增加400億日元。

利率上升帶來的盈利改善將提高銀行投資人力資源和新業務機會的能力。如果未來日本的經濟擴張和利率上升勢頭持續強勁,商業銀行盈利能力提升,那么日本商業銀行業務就有可能發生重大轉變,從過去30年側重于收縮,轉變為進一步擴張。

(翻譯: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謝雨婷)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