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名校的小鎮青年,如何走出自我低估
在許多次采訪中,學者謝愛磊說他并不認可“小鎮做題家”的說法。他認為“做題家”不是客觀能力的敘述,而是社會流動中個體的一種生存狀態和探索。這其中也有對既有社會結構和自身教育經歷的反身性思考。
“社會流動本身意味著從低到高,當他們更認同現在的身份,不可避免地會進行一些價值判斷,貶低過去的自己?!倍雎?、書寫的正是流動背后的情感代價。
發自:廣州
責任編輯:周建平
2022年1月3日,四川眉山,兩位學生在大學宿舍里學習 圖/視覺中國
社會適應
考上上海交通大學那年,是凌峰人生中難得的高光時刻。
今年33歲的凌峰出生于江西農村,18歲之前在農村和縣城求學,高考后去了上海。成績出來的那年夏天,他意氣風發,手握獎學金,被邀請到縣里和市里演講,他默默背著《新概念英語》上的英語課文,篤信“上了大學也要努力學習”,而他的“前途一片光明”。
可等他進入真實的大學生活,信心很快就被擊垮。先是入學英語水平測試不及格,緊接著上體育課集體跳繩時,“每次到我這就卡?!悲B加的落差越來越大。專業課成績也是吊車尾,就連做實驗,他發現自己的反應也慢半拍,不如班上其他同學。
“在小縣城,我被認為是別人家的孩子,進了大學之后發現自己一直墊底?!边@或許是許多從農村和小鎮考上名校的學生都體驗過的“落差感”。他們通過教育流動到大城市,經濟上的不安全、融入城市的不適應以及評價體系的改變將落差感放大。社交平臺上,他們戲謔地自嘲為“小鎮做題家”——“除了做題,一無所有”,在成員超過13萬人、名為“985廢物引進計劃”的豆瓣小組里,講述自己的社交障礙、職業發展的迷茫以及“上岸”經驗,共享著同一種失落。
考上名校的勵志故事遠非這些農村和小鎮青年境遇的全貌。從2013年起,教育社會學學者謝愛磊從上海、廣州、武漢和南京的四所“雙一流”高校中選擇了約2000名學生展開追蹤研究,他們中有近28%來自農村和小鎮,憑借優異的成績進入精英大學。由這項研究凝結而成的《小鎮做題家:出身、心態與象牙塔》于2024年5月出版。謝愛磊在研究中發現,相較于經濟上的不安感,更讓這些農村和小鎮學子難以招架的,恰恰是大學期間的“社會適應”。
從2013年起,教育社會學學者謝愛磊從上海、廣州、武漢和南京四所“雙一流”高校中選擇了約2000名學生展開追蹤研究,他們中有近28%來自農村和小鎮,憑借優異的成績進入精英大學 圖/視覺中國
入學沒多久,凌峰就報名了學生會。面試時被問起有什么特長,他很自然地說唱歌,面試的學姐又問他是否參加過合唱團,他一下子“被鎮住了”?!爸案瑢W一起去KTV唱歌的時候,我沒跑調,這在我的認知里就挺不錯的。我怎么會有(合唱團)這樣的證據?”不出所料,他后來落選了。
關于學生會的參與程度,謝愛磊曾在追蹤的兩千余名學生中做過一項統計。結果顯示,來自農村和小鎮的學生,大一參加各類型學生組織的比例和大二成為學生干部的比例都明顯低于城市籍學生;在學生會等半官方學生組織的參與方面,則低于城市籍學生14個百分點。
就像謝愛磊在研究中發現的那樣——“我研究的農村和小鎮青年,經常在訪談時提及‘覺得自身的社會能力不足’,在新的環境中難以自洽?!痹凇赌戏饺宋镏芸返牟稍L中,許多受訪者也分享了類似的感受。
凌峰大學期間的朋友都是舍友,“一起打游戲,跑社團,過著很普通的生活?!惫ぷ骱?,他從上海搬到廣州,在一家公司工作了近十年,始終沒交到太多朋友?!拔液ε赂鷦e人熟起來。同事邀請我也不太敢去,也覺得沒熟到周末一起玩的程度?!彼袝r候疑惑同事之間“一起吃飯遛娃”的社交圈是如何建立的,“我比較親密的朋友都是高中復讀那年認識的,大學只認識了我老婆,工作之后更沒有機會。好像不知道怎么跟人建立一種比較親密的關系,還挺自卑的?!?/p>
同樣來自農村的湯婕坦言人際關系一直困擾著自己。她形容自己的性格“(在社交方面有些)遲鈍、偏淡,有些孤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