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記:尋訪王陽明的龍場履跡

已不能確切知道哪一天了??傊?,是一天半夜,那個“格竹”失敗的少年,終于在20年后,在山重水復的貴州覓得柳暗花明的境界:“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圣人的道理就在我心,過去我向外尋求真理的做法錯了。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責任編輯:楊嘉敏

汽車駛出貴陽市區,洶涌的群山再度圍攏過來。沒一會,剛剛晴朗的天色變了臉,雨點猛烈地撲上擋風玻璃。就這樣,風雨兼程,我趕到了修文縣城的所在地龍場鎮。

眼前的龍場,并非我之前想象的那樣“萬山叢棘”。相反,它是一處群山懷抱的壩子(指西南地區的山間中小型空地、盆地),地勢矮平,偶有山丘點綴。在我看來,這里,樓都比山高。幾天后,采訪本地專家楊德俊老師。他告訴我,元代已有龍場,因附近的彝、苗等族民,每七天,遇龍日、狗日來此趕場(趕集)而得名。

明初設貴州宣慰司,由水西彝族土司、水東漢人土司共治。水西、水東的“水”指貴州第一大河烏江上游、昔稱夾水的鴨池河。彼時水西土司勢大,在水東有一塊飛地,稱作“水外”,龍場隸屬其中。奢香夫人攝理水西土司期間,主動修筑五百里驛路,自今天的修文,經黔西、大方至畢節,打通了黔西北的烏蒙山區。因此功勞,其后裔被賜漢姓“安”。該驛路分立龍場、陸廣、谷里、畢節等九座驛站,龍場為東端起點,故統稱“龍場九驛”。當初,奢香夫人于此置首驛,乃是看中墟寨逶迤的龍場有一個熱鬧的集市。但是這個“熱鬧”,跟萬里之外的北京比,就算不上什么了。

龍場九驛的重要津梁蜈蚣橋  攝影 龐勉

龍場九驛的重要津梁蜈蚣橋  攝影 龐勉

玩易窩石墎悟道

正德二年(1507年),因直言奏呈,觸怒權宦劉瑾的王陽明,在領教廷杖、詔獄之后,又被一道圣旨逐出北京。本來從六品兵部主事謫任不入流的驛丞,從繁華的京城貶去想想都覺得荒涼的龍場,已經足夠王陽明郁悶了。哪知,讓他更郁悶的是,吃盡辛苦到了龍場,才發現驛站早就破爛不堪,名存實亡。他這個伺候來往官差吃喝拉撒睡的驛丞,不要說下屬沒有,連住處也沒有。人地兩疏,所幸貴州遍布喀斯特,盛產洞窟。隨行的兩名僮仆在附近找著一處——王陽明認為形似墓穴,稱之石墎,三人總算安頓下來?!笆加柚?,無室以止,居于叢棘之間”。這個“叢棘之間”,指的就是石墎,位于王陽明后來為之作記的玩易窩那里。

汽車停下來時,雨也停了。我看見馬路對面橫臥的巨型牌石,上鐫書丹大字:玩易窩遺址公園。順著指示,在牌石后方,一堆草木吐綠的山丘那里,我找到了玩易窩的石墎。這是一處地下溶洞,從臺階走下去,的確感覺像進古墓——這或許就是今人戲言王陽明為“古墓派”的出處。巖壁隱約有字,駐足細瞧,乃是明萬歷年間水西土司安國亨題刻的“陽明玩易窩”。洞口極窄,我彎腰屈膝方能擠入。洞內又分三個岔洞,情形稍好,勉強能直立行走。借助燈光,瀏覽其間,我注意到一個岔洞內壁有道黑痕竄向洞頂的石窗。據說是王陽明僮仆生火做飯的炊煙所熏,依我之見,系石窗滲漏的水流所致。

王陽明在此起居時間甚短,未過多久,便率僮仆動手清除石墎外的草叢、荊棘,搭起了一間低矮的草棚。落成之日,王陽明寫下來龍場的第一首詩《初至龍場無所止結草庵居之》:“草庵不及肩,旅倦體方適。開棘自成籬,土階漫無級。迎風亦蕭疏,漏雨易補緝……”斯時,王陽明“一切得失榮辱皆能超脫,惟生死一念,尚不能遣于心”。有了“略稱茅茨跡”的草棚,便有了應付日常生活的家;有了用來冥思靜坐的石墎,便沒了死無葬身地的焦慮。劉瑾再施迫害,大不了死在這里,“吾今惟俟死而已,他復何計?”

36歲的王陽明不會去死,他的身體里還裝著一顆學圣賢的心。以“古之君子所以甘囚徒,忘拘幽”自勉,王陽明效仿文王拘而演周易,“觀象玩辭……觀變玩占”,將這個“山麓之窩”命名為玩易窩,“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內心不停追問:“圣人處此,更有何道?”

王陽明像 視覺中國 圖

王陽明像 視覺中國 圖

已不能確切知道哪一天了??傊?,是一天半夜,王陽明半睡半醒,只聽見夢里“若有人語之者,不覺呼躍,從者皆驚”。那個“格竹”失敗的少年,終于在20年后,在山重水復的貴州覓得柳暗花明的境界:“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薄ト说牡览砭驮谖倚?,過去我向外尋求真理的做法錯了。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從此,王陽明掙脫了程朱理學的繁冗瑣碎,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