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宇騰:能源大數據中心助力高質量發展

2024年712日,由南方周末聯合西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主辦,西北工業大學新時代企業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承辦的第三屆中國企業責任與高質量發展論壇在西安舉辦。本屆論壇以“科技引領 碳尋未來”為主題,與相關領域學者、機構代表、企業高管共話“雙碳”戰略下的企業高質量發展之道。

在當天論壇上,國網浙江信通公司能源大數據服務中心主任黃宇騰以《能源大數據中心助力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發表演講。以下為演講實錄:

黃宇騰(國網浙江信通公司能源大數據服務中心主任)

今天我主要結合能源行業的情況特點,分享電力系統開展的“雙碳”研究。

不論是社會的低碳轉型還是各方的高質量發展實踐,能源都是經濟建設中的基礎的工業“糧食”。無論是人工智能還是其他工業產業,算力的盡頭是電力,任何的企業發展、任何的產能都離不開能源的發展。剛才有嘉賓提到,現在的能源供應和能源消費有各種問題,新能源發展對整個電力系統保供、調峰帶來了很大難度。這既是“雙碳”的問題,也是能源運行的問題。根據“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的要求,能源要面向整個供應結構轉型,電網、油氣管道、石油供應等都需要轉型。

電力系統是實時物聯系統,中國的電網是全球最大的物聯系統,在能源領域有廣泛的數據資源,這些數據資源被全社會所關注。面向“雙碳”,面向整個能源運行,數據的資源如何發揮它的價值,是近幾年特別突出的問題。要想發揮能源數據的作用,數據肯定是最核心的部分。

國際和國內,從政府層面到行業協會、公共機構等各方都非常關注能源數據。比較典型的如國際能源署、美國能源署、法國EDF和丹麥的一些風電公司,以及一些傳統的能源型企業會利用自身的數據開展一些跟業務相關的分析研究和預測,政府型機構比如IEAEIA等會發布形勢分析報告。高校和行業協會等往往做規劃,主要依賴于行業統計數據做分析報告,預測全球的行業發展形勢。

我國的統計局和能源局主要承擔了行業分析和形勢預測的工作。從傳統能源企業到各行業的用能企業,需要統計報送經營情況、能源運行情況、能源使用情況等數據,統計局和能源局就會利用以年度或季度為單位公布的統計數據開展分析。

 “雙碳”戰略提出后,2022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指出要加快構建碳排放智能監測和動態核算體系。2023年,國家能源局提出要加快推進能源數字化和智能化發展。以往的碳核算是以統計數據為主,以年度為單位,企業可能是以碳排查、碳核查為主,政府可能以公布的統計數據為主。以前國家電網公司不屬于碳核算機構,在2022年發布“意見”后,國家電網公司加入了碳核算整體的組織體系,整個電力公司要積極開展碳排放的動態核算,利用好能源企業的數據資源。

國網浙江電力的布局比較早,從2022年起就開展了省級能源大數據中心的相關工作。我們能源大數據中心的核心職能是對全省與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相關數據的匯聚、分析、加工、應用。

能源數據的匯聚和共享是極其困難的。能源企業往往是大型央國企,比如石油、石化,國家電網和五大發電集團,大家各自側重在能源行業的供應、傳輸、消費等不同板塊。企業的能源數據可以很準確地表征企業的運行情況,并且不存在任何造假部分,而政府統計的數據是靠填報為主,面向考核可能有一定的偏差,但數據還是比較精準的。

但是,能源數據會牽涉到用戶生產行為的隱私和數據使用授權,讓數據共享這一工作的開展困難重重。

全社會的碳排放88%左右是在能源轉化活動中產生的,“雙碳”工作的大頭是能源領域的“碳達峰”“碳中和”,把全社會所有的能源數據實時采集并進行碳排放動態核算并不現實。電力、天然氣可以實時采集,但是煤、油等能源很難做動態采集,這涉及從電力數據向能源數據轉變,再向碳排放數據協同路徑轉化的復雜情況。有了能源數據和電能碳協同路徑之后,要面向全社會開展數字化實踐,現在有了各種平臺進行檢測、開環監測和評價 ,但數字化手段推動降碳的業務還很少。

2020年,國網浙江電力開始建設浙江省能源大數據中心。20218月,由浙江省委省政府授牌,省發改委、能源局、省電力公司三方共同推動浙江省能源大數據中心的建設。三方共同運作一個業務機構,具體的建設運營工作以電力公司為主。

電力公司有核心的電力數據,電力占比占全社會能源的50%左右,其他主要是煤、油、氣。我們的主要服務對象包括治理端,即政府,政府的“雙碳”治理工作要基于我們的工作開展;服務端是企業,面向企業的碳排雙控工作,包括創新平臺、需求撮合、成果孵化等。

自成立之后,我們的首要工作是打通數據壁壘。浙江是全國唯一一個省份,可實質性突破化石能源壁壘大數據的。有賴于政府的推動和國網浙江電力公司的技術對接,全省的能源供應端的所有數據已經在線打通,目前這些數據可以精準到天。消費端的主要對象是全省的企業,浙江的電力數據覆蓋包括企業、居民在內的3300萬用戶。服務端的主要對象是重點用能企業,其用能占全省70%左右,我們已經把全省3萬家用能企業的實時數據全部接入。

以前,往往是給所有企業裝一個采集終端來采集企業數據,但實施結果往往不太理想?!笆濉睍r期,浙江省推行智慧能源工程,為一萬多家企業裝了這樣的采集中端,裝表很容易,企業也不會排斥,但如何提升數據質量和更好地運維則很難。我們現在的做法還是通過政企協同,推動建設企業供應端。比如我們把天然氣公司的結算數據按照15分鐘的維度匯集起來,相當于構建了全省面向能源供應傳輸消費整體的底座,這樣就建立了很好的數據基礎,能夠面向全省所有領域開展數字化實踐。

不同的能源數據來自于不同的行業,從底層數據模型和業務邏輯來看,有了數據還不夠。我們又花了比較多的精力構建能源數據模型,包括物理模型、邏輯模型、基礎概念的三類大模型,這三類又向外輸出了接近500個針對不同行業的模型,能同步推動浙江省地方標準和省政府相應制度體系的建立。

有了數據和模型之后,還要解決數據安全問題。數據的應用和共享,必然涉及用戶隱私的保障,還要防止數據泄露。解決數據安全問題包括幾方面:一是數據的分級分類,目前由浙江省牽頭在全國建設針對所有能源數據的分級分類體系。二是數據的全鏈路建設和隱私計算,有了數據、模型、共享的技術后,我們重點面向電能碳的協同來開展“雙碳”工作。以往做碳核算、碳排查,統計到每一度電排放的二氧化碳數值是相對滯后的,一般是按照國家公布的電網基礎結構得來的,是以兩年甚至三年為單位的數據。在新型電力系統應用增加和多種新能源不斷并網的情況下,電力碳排放在持續下降,如果按照傳統邊界值去計算用戶的碳排放,會相對滯后和不夠精準。

電網作為一個實時動態平衡的系統,主要做發電端的碳排放分配,很少做間接的碳排放。要怎么把發電端的碳排放精準科學分配到用戶端?現在通過科學分配,我們能夠把在一個節點用的每一度電,按綠電比例拆分出來,再去計算每一個節點的碳強度,這就實現了浙江全省的實時計算。

如果沒有能源數據和碳排放數據,要怎么開展碳排放的計算?我們中心承擔了兩個任務——電能分析和電碳分析。從微觀的角度來看,企業生產工藝中的碳排放,與其裝置有緊密關聯,在不做節能改造和沒有新產能投產的情況下,碳排放應該跟裝置用電量有很強的正相關性。對此,我們做了兩件事:一是面向企業,建立多個模型,微觀上做好從電力到能源、從電力到碳排放的分析,還能通過模型采集相應的能源消耗;二是面向整個區域和行業,核算面向政府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費。

通過以上提到的模式,可以形成一個面向節能和降碳的基礎數據底座,對此也介紹幾個相關案例。

我們給浙江省政府建設了全國第一個省級的“雙碳”數字平臺,目前已實現了全省十千伏以上電網動態的分鐘級計算。其他大多數平臺是以統計為主,我們是以監測能源大數據為主,能動態監測能源和碳排放,政府、企業、各行各業都在開展應用。目前該平臺有150多萬的個人碳賬戶,4.7萬的企業碳賬戶,還有一些項目是通過螞蟻森林來統計和監測跟居民有關的碳排放數據。

我們還開發了企業“碳效碼”,可以類比冰箱貼。企業往往不想過多公開披露自身的碳水平,但又想了解自己的碳排放在行業處于怎樣的水平,“碳效碼”的作用就是評價同類企業的碳排放效率,和企業的單位增加值碳排放。目前浙江有5萬規上工業企業使用“碳效碼”,企業還能用“碳效碼”申請貸款和參與經信廳綠色制造的評價。

這是我們面向全省節能降碳做的系統,包括政府也在用這個平臺來管碳、治碳,企業用這個平臺做一些碳排放的能耗診斷,碳排放服務等等工作。這個平臺已經運行了三年,有了能耗的數據,進一步推動了全省四千多家企業在線能效診斷,相比以前都要跑到線下,現在在線就可以把大致企業的工藝了解清楚。包括面向企業開展的一些低息貸款。

我們的能源數據應用和全社會節能降碳案例獲得了廣泛的認可,也得到了國家發改委的高度認可。國網內部不斷推進浙江能源大數據中心的做法,目前已有16個省市組織來浙江學習相應做法。

展望未來,我們仍面臨著三個問題:一是獲得數據之后,如何進一步運營和拓展數據要素,能真正解決能源數據和電力數據的對外應用。二是如何與綠電交易,包括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消納責任權重等進行銜接。三是當前浙江實施節能降碳,啟動用能預算化,并向化石能源預算化轉變,未來要如何實現能耗雙控,如何升級碳排放總量和強度的“雙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