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演小劇場走出亞洲大廈后:上海離“亞洲演藝之都”還有多遠?
“到今天,上海的劇場也有些疲態了,從平均上座率來看。除了幾個所謂的爆款戲之外,其他的票房都平平?!?br />
“創作力的匱乏,這是最核心的難點。別說駐演戲了,非駐演戲也是這樣?!?/blockquote>發自:上海
責任編輯:李慕琰
傍晚六點后,年輕的觀眾們開始在上海亞洲大廈所處的九江路和漢口路上聚集。他們中女生居多,大多妝容精致,背著相機,手捧鮮花和禮物,三三兩兩地在大廈前廳或門口臺階上談笑風生,等待演出開場。
當時間來到夜里九點,大部分演出結束后,大廈門口人頭攢動,閃光燈、快門聲、尖叫聲此起彼伏。最開始出現這般盛況時,對面商鋪的老板會探頭疑惑,今天來了什么明星?如今已然見怪不怪。
從周二到周日,這樣的場景每天準時上演。
2024年春天,李然開始流連于上海的各個小劇場,對熱門戲如數家珍。其中,亞洲大廈又被稱為“韭菜大廈”——戲迷們常常多次購票重刷同一部戲,于是以“被割的韭菜”自嘲。李然還到過距離“韭菜大廈”八百多米的大世界,看動漫改編的音樂劇《時光代理人》;走路10分鐘以內就能到達的第一百貨商場,留下了她初次看古風類型音樂劇的記憶。
在李然看來,上海演出市場最有意思的就是小劇場,“他們想把這里打造成中國的百老匯,所以才會連成一片?!?/p>
從延安東路的大世界到南京東路的第一百貨,1.2公里范圍內,聚集了全國規模最大、密度最高的劇場群。百余年前,上海開埠之后,這里就曾劇場云集、名角輩出,成為近代中國戲劇和演藝的發源地。
如今,在這片環繞著人民廣場的區域步行,會經過大約四十個劇場,包括人民大舞臺、共舞臺、茉莉花劇場等大中型劇場,還有三十多個屬于“演藝新空間”的小劇場。
“演藝新空間”,是2019年上海對標紐約、倫敦、東京、首爾等大都市的演出業,在國內率先推出的新政策——滿足特定的劇場面積、座位數或每年的演出場次等指標,便可將寫字樓、商場、園區的非標準劇場轉換為演藝新空間。
早在2017年,上海就明確提出打造“亞洲演藝之都”的發展目標。隨后一系列推動演藝產業發展的政策密集出臺,其中一項重要舉措便是支持開拓新型演藝空間。至今,上海共批準授牌100家演藝新空間,其中近半集聚在黃浦區。開心麻花、時光劇場等廠牌和制作公司紛紛打造各自的小劇場。
上海市文旅局統計顯示,2023年,上海營業性演出達到4.57萬場,破歷史紀錄;接待觀眾近2000萬人次,票房收入33.39億元,均較2019年有顯著增長。值得注意的是,在2023年上半年,演藝新空間的演出場次在所有演出中占比約四成,票房達6357.2萬元。
演藝新空間為小劇場戲劇提供了機會,保障了高密度的演出頻次、豐富的劇目種類。
2020年,亞洲大廈由寫字樓搖身一變為小劇場聚集地,憑借開在酒吧里的環境式音樂劇《阿波羅尼亞》,在疫情中殺出血路?!栋⒉_尼亞》在上海已經演出超一千場,每場平均上座率95%,根據座位數與票價估算,票房預計達數千萬元。
這種小劇場駐演的形式,讓每一部戲都擁有了自己的專屬劇場。戲迷們依據劇情發生場景,為每個小劇場取名:小酒館、小賭場、小燈塔……
紐約百老匯、倫敦西區、首爾大學路等世界知名演藝街區,不僅形成了集聚的戲劇空間,駐演亦是常態,《貓》《悲慘世界》等傳世經典主要的傳播形式都是駐場演出。
而在中國,長期以來,多數人對駐演的印象,還停留在景區的大型秀與馬戲雜技。即便是駐演演出市場領先的上海,也只有沉浸式戲劇《不眠之夜》、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越劇《紅樓夢》等幾部作品為人所知。
亞洲大廈的場地方亞華湖院線利用演藝新空間,打造了53個小劇場,命名為“星空間”,已成為“環人廣”觀演地區的一面招牌。每天晚上,星空間里有二三十部音樂劇和話劇同時上演,到了周末,劇目還會更多,節日里還有午夜場選擇。
星空間打破了國內駐演演出的零星處境,每部戲用舞美還原劇中場景,在專屬劇場里自成一個世界。最近上演的英文版原創音樂劇《燈塔》,在200平方米小劇場搭建出海灘場景,帶觀眾穿越至上世紀的英格蘭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