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翔:發展好社區慈善,就是抓住了慈善事業的“牛鼻子”
社區慈善扮演了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的基石作用,也是推動社區治理和社區發展的重要手段,成都的社區慈善在探索中讓居民動起來,讓社區活起來,最終形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區治理共同體。
責任編輯:鐘金秀
近日,四川省民政廳、省委社會工作部聯合印發了《四川省社區慈善發展指引(試行)》(以下簡稱《指引》),為回答社區慈善是什么、做什么、誰來做、怎樣發展、如何監管等問題提供說明指南和實操手冊。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就《指引》為當地社區慈善帶來的影響以及成都社區慈善的發展現狀與成都公益慈善聯合會會長、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智庫專家周曉翔深入交流,他認為四川特別是成都社區慈善的發展基本呈現一條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符合特大城市治理規律的城鄉社區發展治理新路徑,但仍面臨各地域資源稟賦、社會組織、居民認知發展不均衡的問題。
成都公益慈善聯合會會長、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智庫專家周曉翔
《指引》希望助力落后地區也能“依葫蘆畫瓢”
南方周末:你覺得《四川省社區慈善發展指引(試行)》的亮點在哪些方面?
周曉翔:首先,本次《指引》最大的亮點是由四川省委社會工作部與四川省民政廳聯合發文。過往公益慈善方面的文件都是以民政部門為主指導發文,而這次聯合發文體現了四川省對社區慈善的理解和定位已經不再局限于民政系統的層面,這也是四川在社區營造和發展治理方面總結成都經驗后得出的結論,早在2017年四川省委就同意成都在全國率先設立市委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一直以來系統地探索和推進城鄉社區發展和治理改革。
其次《指引》的各條指導性很強,從社區的基本概念、主要參與主體、主要工作內容、基本工作路徑和機制,到慈善資源、社區基金、乃至慈善監督等方方面面都做了原則性和操作性的規范,對四川省發展社區慈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也為全國接下來推進社區慈善發展提供了借鑒。
南方周末:《指引》的發布對當地社區慈善的發展將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
周曉翔:《指引》對四川社區慈善事業的發展是一大“利好”,為四川省各級民政及各級新組建的社會工作部都提供了一個開展社區慈善工作的基本遵循。同時其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即便是“依葫蘆畫瓢”,操作起來也不會有大的偏差。
當然,面臨的挑戰仍然是很明顯的,首先是地區發展不平衡。當前仍有不少縣、鄉(鎮)對社區慈善的基本認知還不到位,若要“一步到位”地按照《指引》來開展工作,想做出預想的成效也有一定難度。其次是資源不平衡。城市社區和農村社區的資源稟賦不同,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的資源稟賦也不同,即便是有著相近的資源稟賦,在推進社區慈善的工作中也受實際工作者對開發資源的能力差異而導致實際效果的偏差。三是社會組織發展不平衡。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觀察到有的社區常年有十余家社會組織提供服務,而有的社區只能依靠自己。作為社區慈善重要的參與力量,社會組織尤其是從事社區服務的社區社會組織在各地發展很不均衡,在客觀上也給由“誰來做”造成了不少的困難。
最后就是社區居民對于慈善的認知和意識差異較大。居民作為重要的志愿活動參與者、社區服務和慈善資源的提供者、慈善文化的傳播者、慈善氛圍的營造者,同時也是慈善活動的監督者,其對社區慈善的認知將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各項工作的開展。
南方周末:本次指引強調了要建立健全慈善監管制度措施,你覺得對于社區慈善的發展如何平衡透明度與運行效率的問題?
周曉翔:《指引》中專列了“社區慈善監管”的章節,這是慈善的本質要求。文件中提到的慈善監管主要從信息公開、群眾監督和政府監管三塊內容出發,這既是抓住了慈善監管的“牛鼻子”,又對實際工作提出了較高要求。特別是既要做到公開公正、依法合規,又要適應社區慈善對效率的高要求。要平衡好此間的關系,對實際操作者和相關機構,尤其是對平臺型機構的工作人員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及時收集和反饋社區不斷變化的需求,及時滿足不同層級群眾的各類服務,還要及時披露相關信息,接受各種檢查和評估。我認為這需要形成系統的解決方案,通過基層社會組織根據社區的實際需求,設置符合社區的“簡易流程”或者在工作流程上設置“綠色通道”。
成都社區慈善實踐的八大路徑
南方周末:在你的觀察中成都市社區慈善的發展探索形成了哪些有效的模式和方法?
周曉翔:目前,成都的社區慈善基本呈現一條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符合特大城市治理規律的城鄉社區發展治理新路徑,總結來看主要通過以下八個方面來實現:
第一,倡導慈善文化,融入社區治理。成都市在開啟社區營造之初就開始關注、布局社區慈善文化。多年來成都市慈善總會等慈善力量一直在社區治理方面加大投入,通過慈善社區、慈善項目、慈善志愿者的評選、表彰,將慈善文化融入社區治理的各個環節。
第二,調動慈善資源,疊加社區服務。成都的社區服務經費主要來源于市政府依據社區常住人口匹配的“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資金”,由于社區人口基數不確定,加之社區需求多元,覆蓋服務困難大,導致社區服務資金難以滿足實際情況。而慈善力量的加入,在政府公共服務的基礎上起到了雪中送炭和拾遺補缺的作用。以成都社區治理的“社工+慈善”為例,通過社工對社區困難群眾的精準需求評估,形成八類共六十項指標的評估檔案,并按需求對接救助資源,實現困難群眾需求與政府救助資源、社會慈善資源高效精準對接。
第三,籌集慈善資金,支持社會組織。目前,成都市慈善總會等慈善組織籌集的慈善資金,九成以上都通過項目和活動,或通過支持社區社會組織下沉到各類社區。據不完全統計,通過這種渠道進入社區提供服務的社會組織有2萬余家,開展的各類活動和服務有10萬多場次,累計投入資金約6億元。慈善組織其動員作用、平臺作用、監督作用已經在成都充分顯現。
第四,加強專業培訓,強化人才隊伍。成都市慈善總會和成都社區、社會組織、社工服務中心(“三社中心”)聯合多家機構開展人才培訓,為提升社區慈善力量的能力和服務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與此同時,社區也通過培育自組織、志愿服務組織、居民骨干的方式,提升社區居民用慈善的方式助力社區治理的能力。如成都市愛有戲社區發展中心的友鄰學社起源于社區骨干培訓班,金牛區社區發展基金會舉辦的“社區書記培訓班”也頗受歡迎。
第五,發展社區基金,激發內生動力。在各個社區設立社區基金,因勢利導挖掘在地資源,社區基金是為社區建設提供資金、智力和專業服務的支持平臺,同時也為發展社區慈善事業提供了合法、便捷、透明的籌資渠道。據不完全統計,成都市慈善總會和各個市縣社區基金會(慈善會)共成立發起了939家社區基金,絕大部分已成為社區治理中各類公益慈善項目資金的主要供給者。
第六,規范項目管理,提升服務質量。成都在資源下沉、引導社會組織到社區提供慈善服務,利用第三方的力量推進規范項目管理、提高服務質量,同時不斷優化社會組織等級評估指標,提升社會組織的綜合管理能力,5年來,共有1116家社會組織參與等級評估,其中達到5A評級共有180家,83%的社會組織獲評3A以上等級。
第七,探索參與機制,堅持共建共享。“民齊者強”“上下同欲者勝”,成都通過項目大賽、公益創投、成都好人評選、最美志愿者,最美社工、公益慈善論壇、交流會等多種形式,拓寬參與渠道,鼓勵社工、社會組織融入社區治理,引導和參與公共議題決策。
第八,壯大志愿隊伍,創新志愿服務。成都已經形成252萬注冊志愿者的規模,其中青年志愿者150余萬,老年志愿者2.5萬,慈善志愿者50余萬,科技志愿者15萬。許多本地企業也將志愿服務列入本單位重要的工作內容,郫都區民政局、建設銀行等單位也在開始探索創新志愿服務的“時間銀行”互助養老。
鏈接社會資源,服務社區需求
南方周末:你認為社區慈善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么?
周曉翔:社區慈善的核心問題在于如何解決好在地資源與在地需求匹配與鏈接的問題。在地資源包括在地的企業(商家)、駐地單位、社區居民的資金、物質、技能、時間等;在地需求包括轄區居民、業主、租客的需求,包括老人、孩子、殘疾人、貧困戶的生活、學習、工作,身體、心理等。將這些需求和可用的資源進行有效地鏈接和匹配,形成互動、互助、互補是社區慈善的核心問題。這些問題解決好了,社區慈善與其他公益慈善的區別也就明顯了。
南方周末:你認為未來社區慈善將在中國慈善事業發展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周曉翔:對老百姓來說,可觸、可感的事更容易接受,也更愿意參與,社區慈善很好地滿足了這些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說,社區慈善扮演了中國慈善事業發展基石的作用。慈善事業離不開參與,只有參與者眾多,事業發展壯大才有可能。所以,發展好社區慈善,就是抓住了發展慈善事業的“牛鼻子”,是夯實中國慈善事業的基石。
南方周末:關于社區慈善的下一步發展,您還有哪些建議?
周曉翔:下一步,對于發展好社區慈善工作要著力抓好幾項工作:
一是要高度認識社區慈善在社區治理和社區發展中的作用。慈善不再僅僅是社會保障與社會救助的補充,而是第三次分配乃至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不少地方此項工作進展不如意的重要原因是領導認識不到位,覺得社區慈善可有可無,是補充是配角。
二是政府應當提供必要的支持。這是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性質決定的,既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問,也不要到處插手、管天管地。
三是要大力扶持慈善組織、弘揚慈善精神,倡導慈善文化,營造慈善氛圍。目前。全國社會組織尤其是慈善組織發展出現停滯甚至下降的苗頭,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四是要在具體政策上落實國家對捐贈人的扶持措施。比如慈善信托、慈善捐贈的稅收優惠措施要落實到位,讓捐贈人能夠方便、快捷地享受,激活公眾捐款的積極性,為慈善成為公眾的生活習慣創造條件。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