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照護為什么這么難①:社會和人口趨勢導致家庭照護難以為繼

編者按:

幾個月前,北京大學教授胡泳照護患有阿爾茲海默癥的母親的經歷被媒體報道,在社交網絡成為熱點。而高齡失能老人照護,并不是胡泳教授一個人要面對的問題。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越來越多的高齡失能老人需要照護,這也成為整個社會不得不面對的重大課題。
家庭照護是中國老人照護的主要方式。家庭照護也存在很多亟須解決的問題。南方周末特邀胡泳教授撰寫系列文章,以親身經歷和學理思考,探討失能老人的家庭照護,為什么這么難。
本文是系列文章的第一篇。
與家庭照護的高價值和高復雜性不相匹配的是,整個社會對家庭照護者在什么樣的情況下苦苦掙扎知之甚少,更談不上提供足夠有力的支持。

責任編輯:辛省志

一旦衰老的影響開始在年邁父母的行為中顯現出來,我們就明白他們需要照護。照護有三種,分別是專業照護、家庭照護和自我照護。

自我照護,俗稱“自理”。我們常常聽說“××老人不能自理了”,其實這個“自理”,是有一定的醫學標準的。葛文德寫的《最好的告別》中說到,如果在沒有他人幫助的情況下不能如廁、進食、穿衣、洗浴、整容、下床、離開座椅、行走(所謂“八大日常生活活動”),那么,說明你缺少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根據我的照護經驗,如果老人不能自行吃飯、穿衣、洗澡、如廁和上下床了,那么他們就告別了自我照護,開始需要他人照護。其實他人照護的范圍非常廣闊,除了日常生活活動,還涵蓋幫助老人移動(在家庭或建筑物內外走動)、鍛煉、求醫問藥以及從事工具性活動(通訊、出行、理財、做家務、買菜做飯、購置雜貨等)。

他人照護又可以分為兩類:專業照護和家庭照護。養老院、康復機構或者安寧療護都屬于專業照護,這并非本文討論的主題。我在此想談談家庭照護,即由一個或多個家人在家承擔照護責任的模式。這個模式每個人都應該關心,因為雖說中國人的養老方式正日趨多元化,但對于大部分老人來說,居家養老依然是主流選擇。根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養老呈“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區支持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

家庭照護者群體畫像

家庭照護的功能范圍、時間投入和復雜性令其在老年人照護中獨一無二。沒有任何一個醫療保健或社會服務學科能夠完成家庭照護的角色:提供護理和家務方面的幫助、提供情感支持、每周7天每天24小時全天候執行保健和醫療任務;應對復雜的醫療保健和社會服務系統;與他人(家庭成員和專業照護人員)溝通、持續解決問題;并在法律上充當代理決策者。如今,衛生及社會服務專業人員和直接護理人員可以將責任“移交”給家庭,而許多家庭照護人員則常常沒有移交責任的選擇。

例如,醫院和醫療保險部門等的財務激勵措施鼓勵縮短住院時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