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繁花》上百場演出背后: “上海這座城市有巨大潛力”
“我們之前在北京、杭州、香港也演出過,反響也很好,可是大家都看得很冷靜,不像在上海很熱鬧?!?br />
(本文首發于2024年8月8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悠翔
話劇《繁花》在阿那亞戲劇節演出。
“看似個鴛鴦蝴蝶/不應該的年代/可是誰又能擺脫人世間的悲哀/花花世界,鴛鴦蝴蝶……”
2024年6月中旬,伴隨著《新鴛鴦蝴蝶夢》的歌聲,話劇《繁花》第一季在阿那亞新建成的九劇場落幕,觀眾漸漸散場直至安靜,高度還原了原著小說曲終人散的意境。
自從2018年這出話劇面世以來,已經上演了超過一百場,且大部分場次都在上海本地。導演馬俊豐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現在差不多每20個上海人中就有一個看過話劇《繁花》,很多一輩子不進劇場的人都進來看了。這對觀眾和創作者來說都是一種挑戰?!?/p>
馬俊豐是山西太原人,他在上海生活了十五年,從初來時候的格格不入,到現在的幾乎融入,最初正是《繁花》為他提供了解讀上海的密碼。
“剛到上海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和這里的關系若即若離,讀了這本小說后,那些想不明白的事情一下子就清晰了?!瘪R俊豐回憶。
話劇版編劇溫方伊則說:“《繁花》雖然講的是1960年代到1990年代上海的故事,但書里男男女女的生活狀態、精神狀態放到今天依然還是可以引起共鳴。城市生活和精神上的痛苦,總是相似的?!?/p>
金宇澄的原著小說有三十多萬字,年代跨度很大,各色人物眾多,想要放在三四個小時的話劇舞臺上講完全部故事并不現實。話劇《繁花》選擇將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用三季的時間完整呈現。其中,《繁花》第一季選擇了阿寶、滬生、小毛三人作為主人公,舍棄了玲子、陶陶等1990年代才出現的角色。讓這部劇的故事走向和2023年12月播出的劇集版截然不同。
“小說《繁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寶藏,但是它對于每個人的意義可能不一樣?!瘪R俊豐說。
“它解決了我的生存狀態的問題”
南方周末:你當初為何會把《繁花》搬上戲劇舞臺?
馬俊豐:首先,我是《繁花》的書迷,2013年就讀到這本書,一翻開就被序言所吸引。我還記得(當時自己)特別青春,我家門口有一個換鞋的地方,我一邊讀一邊換鞋,就坐在那里把一章看完了。出門后我就魂不守舍,想著趕緊回去把書看完,這本書帶給我巨大的震撼。
那時候我已經在上海生活了五六年,還是很難融入,大家對上海的一些偏見,比如排外、孤傲等等,這些對我也是有影響的。我老是覺得很難切近上海人的生活,也很難和他們融合,感到自己是懸浮的。在上海,我和朋友的關系也是這樣,總覺得若即若離,但讀到這本書后,我感到它解決了我的生存狀態的問題。當時我甚至感覺有些沮喪,如果當初我能早點看到這本書,就不會浪費五年的時間。在此之前,我對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