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將伐顓臾與封建秩序:孔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主張平均主義嗎?
“丘也聞有國(邦)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很多人理解此處,都誤以為孔子希望搞平均主義,在經濟領域搞“社會平等”、財富再分配。實際上,孔子的這句話,前提就是對“有國(邦)有家者”之間的關系來說的,針對的是諸侯與世卿貴族之間的關系。對于諸侯和世卿貴族而言,最重要的是均衡的政治關系:既不能是君權擴張,壓倒世卿,也不能是世卿擴張,架空諸侯。諸侯、世卿之間的均衡關系,就是孔子主張的“均”。至于“寡”和“貧”,也都是針對諸侯、世卿關系來說的,意思是就算資源少,但只要安定就好,比殺來殺去,破壞了封建時代的不成文游戲規則強。
責任編輯:陳斌
季氏討伐顓臾這事,發生在魯哀公十年孔子晚年回到魯國以后。
《論語·季氏》: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當時有個時代背景,就是在此之前魯國便頻繁與作為魯國附庸的東夷邾國作戰。魯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開始,到魯哀公八年(前487年),光是與邾國的武裝沖突就發生了五次(程石泉:《論語讀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92—293頁)。對同樣屬于附庸的東夷小邦顓臾用兵,也是在這一背景下展開的。
這一系列的折騰,其實也正是發生在季氏走向了極度衰敗的時候。這次討伐顓臾后,短短數十年時間內,這個在魯國政壇上執牛耳多年的強盛世卿,迅速地走向了滅亡,時間當在魯元公(前429—前408年)時期(何懷宏:《世襲社會:西周至春秋社會形態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22頁)。
可以說,季氏的此次軍事行動,正是極度衰敗后奮力掙扎,以圖挽回頹敗之勢的最后努力。但這一努力,不但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反而可能激化內部的矛盾。正如孔子所說“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顓臾是古老的“神守國”
顓臾,是山東土著的風姓之邦。位于現在山東省平邑縣東柏林鎮固城村,故城遺址接近正方形,南北長600米,東西長550米??脊虐l掘顯示,顓臾所在的柏林鎮一帶在新石器時代的大汶口、龍山時期就有豐富的文化遺存(山東省平邑縣博物館:《山東省平邑縣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載《華夏考古》2001年3期,第15頁)。這些考古證據表明顓臾古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是山東地區的東夷原住民。但這個小國雖然古老,規模卻并不大,一個正方形的小城,也就幾個足球場那么大一點。
從周人早期伐商和東征,并經營“東土”秩序開始,就尊重顓臾等東夷原住民小邦,讓其繼承古代傳統,作為“東蒙主”祭祀蒙山。在蒙山南的蒙陽河東岸,就有顓臾祭祀蒙山的夯土古祭壇遺址,在“學大寨”時期被平毀。1960年代在蒙山周邊,也還發現有一些遺跡與青銅器(顧向明:《余子氽鼎與先秦蒙山祭祀新探》,載《臨沂大學學報》2021年5期,第69—70頁)。
章太炎和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