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儺”到鄉飲酒禮:孔子尊重“鄉”這一社區自治共同體
孔子參加“鄉飲酒禮”,本身就是在參與當時一種“社區自治”的議事活動。在周代“鄉遂制度”下,“鄉”本身是一種城堡內及其周邊國人、士這一等級人群所處的社區組織。在社區組織內部,除了血緣共同體的宗族之外,還有以基于地緣共同體的“鄉”為單位的公共議事,帶有社區自治的色彩。
責任編輯:陳斌
這里談談孔子時代的社區自治及其相關習俗與禮儀,我們還是從《論語》相關章句開始。
“儺”是什么
《論語·鄉黨》:“鄉人儺,朝服立于阼階”。
此處是記載,孔子對于自治社區“鄉”中古老習俗的尊敬?!抖Y記·郊特牲》中對此也有類似的記載,說孔子 “朝服立于阼,存室神也”,都是講鄉人舉行“儺”這種祭祀活動,孔子虔敬地參與,并且穿上了最高禮儀等級的朝服。根據漢代孔安國的解釋,這是因為鄉人們舉行大儺驅趕鬼魅,孔子則“恐驚先祖,故朝服而立于廟之阼階”。按照此說,則孔子的這一禮儀行為,既是對鄉人大儺驅鬼習俗的尊重,同時也是對自己家廟和祖先的一種守護,是兼顧了兩個層次共同體的一種行為。
“儺”是一種古老的驅鬼、驅疫病活動,通過巫師如“方相”之類戴上恐怖的面具,將能制造疾病的鬼魅給驅趕走?!吨芏Y·夏官·方相氏》記載這種儺的巫師:“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難,以索室敺疫。大喪,先匶,及墓,入壙,以戈擊四隅,敺方良”。巫師“方相”舉行儺儀時佩戴的恐怖面具,有四個眼睛,手中拿著戈盾等武器,模仿攻擊住宅或墓室中的鬼魅。
這種頭戴“?”驅鬼的方相形象,也見于東周曾侯乙墓中棺材上的彩繪圖案,描繪了十二個“掌蒙熊皮”且“執戈揚盾”以驅趕墓中的鬼魅(詹鄞鑫:《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99頁)。
大儺的巫術與禮儀活動,在后世一直得到延續,如東漢驅鬼大儺禮的十二方相等。在東亞儒家文化圈,一直到近代1919年朝鮮李朝君主高宗去世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