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笛:挖耳匠對兒子的未來規劃 | 日常的史詩
挖耳師的兩個兒子今天也在茶館里玩,一個讀小學三年級,一個讀初中。說是都已經放假,家里沒有人照看,故帶在身邊。我問他是否讓兒子繼承父業,顯然他沒有這個打算,覺得掏耳朵這個行當并不是很有前途的謀生之道。他計劃大兒子再大些便送去學修汽車,他家住的地方口岸很好,開個修車鋪生意一定不錯。
責任編輯:邢人儼
成都茶館。視覺中國|圖
2000年7月的一天,我去了大慈寺,在里面的大慈莊和文博大茶園坐了好幾個小時。
大慈寺是成都有名的寺廟,建于魏晉時期,在唐宋規模達到極盛。里面有精美的壁畫,明末大慈寺毀于戰火,清末重修,但是規模大大縮小,室內的壁畫也沒有恢復。在整個清代和民國時期,這里的香火十分興盛。
1966年,我家從布后街2號搬到了東風路(今天的大慈寺路),就在大慈寺的對面。東風路是成都新開辟的一條大道,從人民南路(今天的天府廣場)開始,過總府街、春熙路、東風大橋、水碾河,一直到五桂橋,進入到工業區。再繼續往前走就是龍泉驛。雖然這條路很長很寬,但是車其實并不多。記得我有一段時間晚上還經常在大馬路的路燈之下打羽毛球。
“文革”期間,大慈寺成為成都警備司令部駐扎地,進進出出都是軍人。正是由于軍隊的長期進駐,大慈寺的建筑沒有遭到進一步的破壞。但和成都的文殊院、昭覺寺不一樣的是,大慈寺因此很長時間沒有和尚和香火。1982年開始,那里成為成都市博物館辦公的地方,并在1984年對外開放。 那個時候成都市博物館在大慈寺的幾個大殿也有一些展覽館,但給人印象最深的還是若干茶館,特別是文博大茶園,充分利用了大殿的回廊和院落,還有藤蔓架子、樹蔭下面,都是品茶的好地方,所以是一個非常有情調的茶館。那里所用的有扶手的竹椅、木桌,外加三件套的茶具,都是過去成都老茶館的標配。
四川省文聯的一些老先生,退休后都喜歡在文博大茶園聚會聊天,像流沙河、車輻等著名作家文人,都是那里的???。我父親退休以后的許多年里,每周也有一天固定的日子,在茶館與同事們碰面。
在大慈莊茶園門口地上,立有個牌子:“大慈莊,茶、飯、棋牌,10-15元,耍一天,時間:8:00-22:00”。另外,后面還有一個固定的大招牌,上寫:“大慈莊,亭苑風格,環境優雅,酒菜飄香,歡迎惠顧。主營:川菜,棋牌,茶,零餐,包席,豐儉由人?!比缓笫菭I業時間和訂餐電話。
這種到茶館聚會的模式在成都非常流行,花錢不多而且方便。喝茶、聊天、打麻將都包括在內了,只不過10塊錢到20塊錢。大家聊天吃午飯,喜歡打麻將的,午飯以后還可以打打麻將,這樣既聯絡了感情,也有了娛樂。
這是一個茶飯一體的茶園。走進圓形拱門,里面為一院子,左邊有一小水池,上有一亭,里面有一牌桌,木椅子若干,池內有魚。
右手是一搭有藤架的回廊,下面有八九張麻將桌?,F在正是中午,客人都去里面餐廳吃飯了,整個園子無人喝茶打麻將。
迎頭見一四十歲左右穿黑衣的婦女,問吃飯嗎,還是喝茶?答喝茶,有三元、五元等。各桌都放有麻將。她說大家都在室內吃飯。我從玻璃窗可見里面坐滿了人,圍著五六張八仙桌吃飯。我問:10-15元包吃、包喝茶,便宜呀。她說是呀,沒有多大賺頭,而且從早忙到晚??磥硭抢习?,招呼一旁一個農村模樣的年輕女人泡一碗茶??磥砝习搴苊?,說了一聲請慢慢喝,便忙去了。
據那個女服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