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局副局長:《南京!南京!》經得住歷史和現實考驗
我們思想解放了30年,我不知道為什么還有人帶著以前的視角和觀點,來評判一部電影。日本兵在自己犯下的罪惡面前,精神崩潰,這是美化嗎?
責任編輯:夏辰 實習生 陳晨 朱曉佳
“不要帶12歲以下的孩子去看《南京!南京!》。”有人善意提醒,影片對成年人來說都太過壓抑和沉重。
也有一些人質疑這是一部“美化日本人”的電影。
“這樣的片子也能通過審查嗎?”幾個導演試探性地問電影局副局長張宏森。
“我們思想解放了30年,為什么還有人帶著以前的視角和觀點來評判一部電影。”張宏森評價《南京!南京!》是一部“世界觀公正、經得起現實和歷史考驗的電影”。截至到4月26日,公映首個周末結束,制作方提供的全國總票房數字是7000萬,每一天的成績都超過《赤壁》上集的平行票房。
正面繞到側面和背面
南方周末:陸川是怎么找到你的?
張宏森:2005年陸川來找我,說要拍一個南京大屠殺的電影,用今天的眼光進行闡釋和表達。那時還沒有一個穩定的文本,僅僅是一個構思。當時陸川三十歲出頭,作為一個年齡稍大的兄長,我擔心的是,這中間面臨很多知識、歷史觀,包括在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層面的一些局限,青春的力量非常澎湃、非??蓯?,但是怎么做到穩健,有力度,這是一個考問。
南方周末:你給了他什么建議?
張宏森:重要的不在故事,不在情節,而是這個電影的起點和落點。一個是攀登精神高度,一個是站在21世紀的層面,努力做本質性和真實性的、當代性的表達。
中國電影過去在宏大敘述上形成了一定的經驗,這種經驗過多牽涉到某種現成概念,沒有更開放、更深邃的思維,往往只看到了現成概念的正面,沒有繞到它的背面,去看到它的剖面和側面,這也會讓我們在經驗的同時形成一種局限。
南方周末:我們今天來做一部抗戰題材的電影,有哪些是“可以”以及“應該”放開的?
●生活中的某個事實可能很灰暗很怪力亂神,但描寫它是記者的責任,是《南方周末》的責任;作為藝術作品,就要有穿越苦難的能力,沒有這種能力,就不要勉強去做電影,做《南方周末》就好了。
●一個日本士兵作為戰爭機器上的微小環節,他在施虐的同時走向了自我崩潰,如果把這個問題放大為對軍國主義的同情,甚至被扣以“美化日本人”的罪名,這就是上綱上線,這就是我們過去說的“打棍子、揪辮子、扣帽子”。
●《南京!南京!》是一部立場、世界觀公正,經得住歷史和現實考驗的電影,我捍衛陸川這樣的立場和世界觀,我覺得絕大部分人也都能清晰地讀懂他的立場和世界觀。
● 我們的很多人物片,不同人物的名字在性格上都是相同的。又簡化生活,又缺乏誠實度,又缺少審美努力,你怎么期待這樣的作品產生光合作用?
●你說今天21世紀了,我們還在僅僅進行平面的展示,僅僅是把活埋、槍殺還原得惟妙惟肖,它的深度和意義就打折扣了。
●如果我們不能旗幟鮮明捍衛民族電影,那才是一種悲哀。
張宏森:怎么能形成全面的觀察歷史的眼光,改變片面、孤立的方法,非常重要;在對生命力量的深刻挖掘上還要再下功夫,爭取讓電影從事件走向人性,從故事走向生命,既懷抱愛國主義立場,還要有更深刻的人道主義反省,同時也敢于正視在困難面前,個體生命、個體群落上暴露出來的缺點和局限,特別公允、特別中肯地來表述歷史。
《南京!南京!》是在做一種形而下的敘述,它用很大的力氣在貼近地面、貼近現實;但同時你無法阻止陸川帶著形而上的沖動進行思考。
南方周末:《南京!南京!》里,哪些被剪掉了?
張宏森:這部電影一直在剪輯臺上。陸川開始被歷史和資料所淹沒,他想讓歷史事件能真實呈現,所以拍了太多的素材。但電影的長度是有限定的,最初的版本4個多小時,到3個多小時,再到兩個多小時,不斷在取舍。比如被俘士兵中有很多人物都取舍掉了。原來認為一部電影里,怎么也要有愛情,要有戲劇流程,還要有尖銳的矛盾沖突……后來都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