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睡覺而抗爭”:一座“睡城”與虹橋機場的噪音糾葛
噪音頻繁時,徐夢稱一天只能睡四五個小時。為了解決睡眠不足的問題,她選擇主動加班和出差,整個7月只在家住了3天。
民航華東地區管理局:“5、6月份受強降雨等極端天氣影響,部分航班臨時偏離飛行程序規定的進離場航跡,正常條件下不會發生該情況?!?br />
上海市交通委相關工作人員稱,空管局也曾提及難處,“空域就這一塊,除非不飛,不然不是這個小區投訴,就是那個小區投訴,因為它調控范圍就那一塊”。
專家曹威建議,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各方坐下來協商,在敏感時間段如清晨、深夜等,可以將航線拉遠一點再轉彎。
責任編輯:何海寧
飛機飛過泗涇鎮一個小區上空。受訪者供圖
7點20分的鬧鐘還沒響起,曹佳運總是被另一陣轟鳴聲叫醒。這一噪音來自他所住小區上空疾馳而過的民航飛機。這位33歲的上海市民發現,2024年夏天,從頭頂經過的飛機明顯變多了,轟鳴聲可以從清晨持續到深夜。
他住在松江區泗涇鎮,這是上海西南邊最大的“睡城”:許多上班族在白天趕赴市區工作,晚上返回此地。他們有一個樸素的愿望,就是睡好覺。但現在他們卻不得不集結起來,“要為了睡覺而抗爭”。
頭疼的難題來自鎮東北邊的“鄰居”上海虹橋國際機場。從這座知名空港往南啟程的飛機,往西一拐,就會從泗涇鎮上空飛過,灑下巨大的轟鳴聲。
一座“睡城”,一個機場,構成了微妙的關系。
北京市航空運動協會副會長曹威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自從航空業誕生以來,航空噪音問題以及由此引發的居民投訴從未間斷過。他認為,大型樞紐機場的航班量大,而空域資源有限,因此在平衡航班正常運行和噪音控制上,是一個復雜的過程。
睡不著被迫數飛機
曹佳運明顯注意到航空噪音是在2024年3月。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種噪音幾乎每天都有,就像地鐵開過去的轟隆聲一樣,“它是低頻震動,轟鳴聲的穿透力比較大”。
他的家離虹橋機場直線距離約13公里,飛機飛經小區上空時,他從“飛常準”APP上看到飛機高度約1500米。自從出現航空噪音后,曹佳運經常在早晨6點多被吵醒,只能拖著疲憊的身體開始當天的工作和生活。晚上想早睡也很困難,夜深人靜時噪音更明顯。
“當你很累想要睡覺的時候,你只能躺在床上被迫地去數飛機,一架、兩架、三架這樣過去,直到夜里一點左右停了才能睡?!?/p>
另一個居民徐夢(化名)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她的家離虹橋機場更近,直線距離僅約5公里,飛機飛經她所在的小區上空時高度約1000米。她形容噪音就像工廠里的轟轟聲,聽久了耳朵就嗡嗡作響,頭腦發脹。哪怕把安裝了雙層玻璃的窗戶關上,再拉上厚窗簾,依舊擋不住航空噪音。
噪音頻繁時,徐夢稱一天只能睡四五個小時,整個人都昏昏沉沉。她似乎對航空噪音的容忍度更低,“打12345時也哭過”。為了解決睡眠不足的問題,徐夢選擇主動加班和出差,整個7月只在家住了3天。
在徐夢的印象中,端午節那天,是航空噪音最頻繁的一天。當地居民吳歆(化名)也記憶深刻,她拔高音量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那天大約一百多架飛機從我們頭上過,高度在1200米左右,噪音在60分貝以上,噪音大到讓我坐立難安的程度了?!?/p>
吳歆回憶,她在2023年夏天就發現,從泗涇鎮上空飛過的飛機變多了,但多是在天氣不好或有重大活動時才會出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