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真的,這群未成年人在戈壁灘刷火箭
在冷湖空曠的戈壁灘上,37名少年都親手設計、制作并發射了兩枚火箭(一枚屬于個人,一枚屬于團隊),能回收的那種。
責任編輯:劉悠翔
晚上八點半,八歲的張浩然站在戈壁灘的風沙中,手里的白色塑料袋飛起又落下。
這里是青海冷湖,如果以日落時間計算,還有一個小時才入夜。此時,紫外線的威力已漸消散,人的眼睛可以輕松直視天空。
“這是我的降落傘?!彼芰洗拇诒粡埡迫挥靡桓毦€牢牢地打了個結,線的另一端被密密麻麻地纏繞在一根小鐵棍上。風呼呼刮過,張浩然拋起手中一直捏著的小鐵棍,塑料袋隨之飛向空中,被風灌得滿滿當當,不過轉眼它就被小鐵棍的重量拉下,墜落在地。張浩然跑過去,將它撿起,寶貝地抱在懷里。
在火箭回收工作中,加裝降落傘是其中一種方案。早在1963年,錢學森就曾在《星際航行概論》中提到運載火箭回收的重要性,在他看來,未來星際航行可能十分頻繁,一次性的運載火箭成本太高。六十多年后夢想照進現實,2024年6月,我國成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完成可重復使用運載火箭首次10公里級垂直起降飛行試驗。
在張浩然的世界里,塑料袋就是降落傘,它隨著小鐵棍飛起、墜落,這個過程相當于火箭發射并得以成功回收。
2024年7月16日,張浩然和另外36名中小學生從全國各地飛抵敦煌,經過四個多小時車程,一路向西,穿過當金山、阿爾金山隧道,路過大小蘇干湖,見到路上的綠色植物漸漸稀少,直至只有滿地黃沙——他們來到了冷湖,參加火箭排行榜賽事。在冷湖空曠的戈壁灘上,37名少年都將親手設計、制作并發射兩枚火箭(一枚屬于個人,一枚屬于團隊),能回收的那種。
《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23年)》顯示,2023年,全球運載火箭發射次數達到223次,發射次數和質量等多項關鍵指標達到1957年以來的最高。其實,人類對太空的探索一直在前進。而許多向往太空的年輕人,從小就走在這條通往太空之路上。
2024年7月,在青海冷湖參加火箭賽事的青少年在戈壁沙漠中徒步。冷湖火箭排行榜供圖
?熱身
到達冷湖之前,37名“火箭設計師”已在線上平臺學習過十節火箭課程,了解火箭結構、發射原理及回收技術等。來到冷湖,他們要組裝的火箭零部件,也是提前在火箭仿真平臺上設計的。
桌面上擺滿3D打印出來的各種火箭零部件,箭體、螺絲、頭錐等,還有五顏六色的彩筆??諝庵谐涑庵瘫堑腁B膠味道,它可以將不同的零部件粘貼在一起。對于大多數孩子來說,這將是他們自己制造的第一枚火箭。
來自香港的參賽者李祉謙正在調試火箭尾翼。冷湖火箭排行榜供圖
這些火箭的外形五花八門。有的尾翼是偏曲線型的,也有的是四邊形或三角形;有的火箭箭體設計得很短,發動機裝進去,還有一小截露在外面。涂繪也盡顯設計師們的巧思,有的被涂成2B鉛筆樣式,有的則是可樂瓶。
火箭課程的主講導師朱云浩在一旁指導組裝。在之前的線上設計階段,他通常不會主動幫“設計師”調整參數,除非他們的設計會導致火箭到處亂飛等極端情況,他才建議改進。
“得尊重他們自己的想法,我們希望每個孩子的火箭都不一樣,而不是大家都是一個最優解,長得都一樣?!彼f,也因此,火箭是否能發射成功是一個未知數。
汪昕潼覺得有些可惜。她交錯了尾翼仿真版本,打印出來的尾翼是四邊形的?;鸺抡嫫脚_上顯示,這個版本的火箭只能飛180多米,而如果按照她改進后的三角形版本,則可以超過兩百米。
此次參與火箭制作的37位設計師中,只有兩個女孩,汪昕潼是其中之一。她12歲,第一次接觸火箭制作。四年前,父母給她買了一本《太陽系旅游指南》,里面介紹如何在太陽系旅行、哪個星球比較適合玩,她覺得很有趣。后來學校組織她們看“天宮課堂”,中國航天員們在空間站里做小實驗。從太空傳回的畫面中,水珠在失重情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