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否定梁漱溟
《新青年》和五四運動的最大盲區,就在于最能夠體現現代化的法律程序與制度文明的法學家的黯然缺席。
責任編輯:馬莉
■背后風景
蔡元培聘請自學成才的梁漱溟進入北大時,沒有個人成見;到晚年他對梁漱溟那一套似是而非的文化“懸談”,旗幟鮮明地否定。蔡元培逝世后,梁漱溟回憶蔡元培之所以“引我到北大,且再三挽留我”時這樣描述他:“若胸懷意識太偏于實用,或有獨斷固執脾氣的人,便不會如此了。這氣度為大學校長所必要的”
談中國現代歷史,人們常常從《新青年》和五四運動入手。但是,《新青年》和五四運動的最大盲區,就在于最能夠體現現代化的法律程序與制度文明的法學家的黯然缺席。
據托克維爾介紹,“當美國人民任其激情發作,陶醉于理想而忘形時,會感到法學家對他們施有一種無形的約束,使他們冷靜和安定下來。法學家秘而不宣地用他們的貴族習性去對抗民主的本能,用他們對古老事物的崇敬去對抗民主對新鮮事物的熱愛,用他們的謹慎觀點去對抗民主的好大喜功,用他們對規范的愛好去對抗民主對制度的輕視,用他們處事沉著的習慣去對抗民主的急躁。”然而,就中國來說,在法學家黯然缺席的情況下,五四運動中最具備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