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與新羅的蜜月為何很快結束?
中國古代的宗藩體系跟現代國際外交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并不是以現代意義上的國家利益為依據,而是關注以自己為中心的“天下體系”的穩定。當藩國態度上不恭時,即便時機不合適也要討伐,當藩國態度恭順時,則實打實的國家利益也可以隨意放棄。
責任編輯:陳斌
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唐朝名將薛仁貴坐在熊津都督府里面發愁,唐朝滅高句麗之戰的盟友新羅突然翻臉,進攻唐朝占領的百濟國故地,他被緊急調來救火。
當日那個令唐太宗眼前一亮的白袍小將如今已經年近花甲,在與高句麗的幾十年戰爭中一直活躍無比的他卻在一年前慘敗于吐蕃之手,大非川一戰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自己也被貶為庶人,從此以后戰神毗沙門天仿佛就不再眷顧他,在熊津都督府,他帶著以戰斗力低下的百濟兵為主的部隊,在小小的新羅手上連戰連敗,喪師失地。
唐朝與新羅本是攻滅高句麗的親密盟友,但為何在高句麗滅亡后不過數年就成為仇敵?只因戰略形勢發生了變化。
新羅與唐的蜜月
新羅原本是朝鮮半島辰韓部落建立的國家,辰韓是古代的三韓部落之一,是濊貊人(高句麗所屬的民族)、韓人、倭人混合而成的民族,到4世紀才建立國家的雛形,長期夾在北方強國高句麗和日本殖民地伽倻之間,生計艱難,直到南北朝后期才統一朝鮮半島東南部,與半島西南部的百濟、半島北部的高句麗爭雄,上演朝鮮史書中的“前三國時代”。
在隋煬帝三征高句麗那段時間,新羅趁高句麗兵力集中于北線防御隋軍,侵吞了高句麗南部不少領土,后來隋朝滅亡,唐朝建立初期尚無余力經略東北,高句麗就與百濟聯手報復新羅,不但收復了所有失地,而且奪取了新羅大片土地,再打下去新羅社稷不保。
當時新羅由杰出的女政治家善德女王金德曼統治,善德女王為了保住新羅,多次遣使到唐朝進貢,大力推動與唐朝的友好關系,但當時新羅地處偏遠,國際地位太低,唐朝未予重視。善德女王鍥而不舍,一面頻繁朝貢,一面派貴族子弟入唐學習,朝貢次數一多,加上入唐學習的新羅人表現出色,甚至能通過科舉為官,終于引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注意。
此時唐朝已經消滅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