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地方,熱的感覺為什么會不一樣?
對人體而言,高溫高濕的環境遠比單純的高溫條件更具挑戰性,遺憾的是,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衡量高溫高濕的指標也在逼近臨界點。
責任編輯:朱力遠
在剛剛過去的7月,不僅暴雨頻發成為關注焦點,高溫天氣也同樣顯著,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溫都比歷史同期偏高。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濕度的增加使得某些高溫熱浪事件的強度在不斷增強。
在夏季,太陽的升起常常意味著炎熱的一天的開始。視覺中國|圖
在炎熱的環境中,蒸發被認為是人體降溫的主要方式,而大氣濕度是影響蒸發效率的關鍵因素。人體的正常溫度約為36.5℃,并且在±1℃這樣一個非常狹窄的范圍內波動。如果在濕度較高的條件下體溫超過這個閾值,人體將無法通過蒸發有效散熱,從而加劇與高溫相關的熱不適。因此,對于人體而言,高溫高濕的環境比單純的高溫條件更具生理挑戰性。
不斷刷新的高溫
地球正變得越來越熱,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十個年份幾乎都發生在21世紀初之后;更為嚴峻的是,這一“最熱年份”榜單幾乎每年都在被刷新,這意味著每一個新年度都有很大的可能性打破以往的高溫紀錄。
2024年4月《自然評論:地球與環境》(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 在線發文回顧了2023年全球范圍內的高溫現象,指出這一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1850-1900年)高出1.45℃,比2016年創下的紀錄高出0.16℃。2023年發生了多次持續性的高溫熱浪,全球大部分地區的高溫熱浪天數平均比1991-2020年多了20天以上。其中特別嚴重的事件包括南美洲冬季和春季的異常高溫,以及歐洲、非洲和亞洲的大范圍高溫熱浪,還有美國東南部和中美洲的持續高溫熱浪事件。
而就在剛剛過去的7月,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中心的數據顯示,全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