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最懂小籠包的老外”一起逛菜市場
“我永遠都是外來者,要泰然自若?!?br />
聽聞自己因那份小籠包索引而聲名大噪,沈愷偉在當時供職的地方痛哭起來。情緒自四面八方涌過來,他覺得自己被接受了。
發自:上海
責任編輯:李慕琰
沈愷偉是美國人,英文名Christopher St. Cavish,因為《上海小籠包索引》而出名,2023年出版了寫上海生活和家族歷史的《洋盤》。(受訪者供圖)
和沈愷偉見面時有風,一不留神,寫筆記的紙盤旋著飄走。
天氣倒晴朗,同來的還有他的朋友和工作伙伴格萊姆(Graeme Kennedy),一個爽朗的加拿大攝影師。
沈愷偉是美國人,英文名Christopher St. Cavish,朋友喜歡叫他Chris。他因為《上海小籠包索引》而出名,2023年出版了寫上海生活和家族歷史的《洋盤》。他在上海待了快二十年,格萊姆也有十年,他們倆搭檔了三年多。因為一同去山東拍攝鐵鍋制造企業,格萊姆獲得了紐約的食物攝影獎。
沈愷偉新開了Youtube頻道,目前僅有一條兩人聊天的視頻。一旦畫面切回他們拍攝的美食,節目就瞬間誘人起來。
我們聊了一會兒,格萊姆挪去旁邊桌子開工,沒多久聞聲湊過來接著聊。他們是在派對上認識的,一切都合乎邏輯,攝影師對寫飲食的作家極為重要。他們需要長期在交通工具上頭結伴,需要理解彼此的想法。沈愷偉就說:“用不著說什么,格萊姆99%就能知道我需要什么?!?/p>
格萊姆格外喜歡支持小型商業和追溯食物的生產過程,比如農田、魚子醬、巧克力,還有中國的葡萄酒莊。他在加拿大成長,身邊有很多“中國制造”的日常物件。譬如杯子,大家總有種便宜和破碎的刻板印象。如今身在中國,他想展示這種印象是多么的單面。
加拿大攝影師格萊姆和沈愷偉都生活在上海,一起拍攝美食。(受訪者供圖)
食物的流轉也是問題。倘使巧克力賣三十塊錢,他就很想知道這三十塊錢背后涉及了多少工序。他開玩笑,Chris感興趣的是最后那部分——吃。他拿出來幾小塊亞非拉巧克力,見面禮一般排在桌子上。是的,他去厄瓜多爾、伯利茲等國家觀察了巧克力的生產流程,它們那時還是青澀的可可。
格萊姆時不時飛去其他國家拍攝,食物也好,人像也罷,種類非常多元。和沈愷偉一樣,他也經常琢磨自己的簽證問題。講起未來,他毫不含糊:“上海是我家?!?/p>
“我到達這里六年才認識Chris,待的時間越長,就越和‘本地人’在一起?!彼皫滋旌鸵粋€在西安開餐館的朋友聊天,“我們意識到我們都是‘外面人’,來這個城市找路子?!彼谶@里用的“local”“foreign”不僅是字面意思,也不僅關乎戶籍和國籍。
沈愷偉在《洋盤》里描述了“泡泡圈”,融入中國的程度、職業和中文水平都影響外國人在這個社群里面的地位。英語老師憑借與生俱來的語言搵食,沒有特別的技能(沈愷偉特別聲明,這種想法是不對的,他也不這么想,只是“通常意義上的群體外籍人士”持有這種偏見),所以他們在“鄙視鏈”中只比游客高一點,大體上是不想離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