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等車票》:民族志視角的環印度記
一輩子都生活在村里的43位固執長者,被硬生生扔入一個又一個陌生環境,不得不和外界頻繁地交互碰撞。他們重塑自己的認知的過程,也很好地展露出他們原本持有的規則的適用邊界。這樣一來,我們作為外部人,才有機會一窺那些曾經深藏的底層觀念。
責任編輯:劉小磊
文化人類學者希瑟·伍德。
一、饋贈與挑戰
1969年初,印度孟加拉邦一個偏僻小村里,村民們共同收到了一份遺囑。里面的內容,讓這個平靜而保守的小村炸開了鍋。他們剛剛得知,村里的女地主烏瑪去世后,居然把遺產全部捐給了這個村子。她選擇的是一種特殊的捐贈方式,所有的錢都已經給了印度鐵路局。在去世兩個月前,她默默地包下了一整節車廂,幫村里所有人安排了一場盛大的環印度火車旅行。村民按年齡被分成三批,年紀最大的一批人最先出行。沒過多久,村中的43位長者就坐上了火車,開始了長達七個多月的旅程。途中,有位來自英國的年輕學者希瑟·伍德和他們隨行,這段經歷后來被寫成了小說《三等車票》,于1980年由Routledge & Kegan Paul在倫敦出版(中文版由黃芳田譯出,2021)。
上世紀六十年代,印度的鐵路體系已經很發達。但是這個貧窮村落中的大部分人,仍然沒怎么出過村。因此對于這趟旅行,即便有人滿懷期待,更多的人懷揣的卻是恐懼。老人們擔心自己若是離開家,家里沒人管事,會亂成一團。更讓他們害怕的是,這一離開就是永別,很可能無法活著回家。
他們一邊懷疑自己力不能及,一邊心有不甘地看著村里的冤家已經在做出發準備,便又覺得這趟如果不跟著一起去,這輩子就再也沒有機會親眼見到恒河和喜馬拉雅山了。不僅如此,大家心里又隱隱覺得見過世面的地主烏瑪說的話、做的事應該是沒錯的。這趟出行,烏瑪說,可以改變村子貧窮的現狀。說不定回來之后,見多識廣的他們,真的能帶著村子的人過上更好的生活。最重要的是,怎么能浪費那么大一筆錢呢,畢竟錢已經交給德里的鐵路局了。
最終,所有年長的人都同意出發。他們帶上了盡可能多的行李,簡直像是把所有家當背上了一樣,甚至還用瓶瓶罐罐裝滿了村里的水。即便大家覺得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但是過程的艱辛程度仍然超出所有人的預期。破舊的衣服、花白的頭發、傴僂的軀體,使他們在途中總被誤認為乞丐。雖然也有陌生人愿意停下腳步聆聽他們,對他們的經歷表示敬意;但是更多的則充滿戒備,甚至對他們惡言相向。不僅如此,即便有鐵路總局安排好的接待規劃,他們到站時也總遭冷遇。好幾個站長推諉說責任該歸觀光局。也有其他車站的站長擔心他們傳染疾病,催促他們趕緊離開。他們也常被小職員取笑、刁難,被當地導游想盡辦法坑錢,也曾被負責接待的教授在背后責怪,說讓這些啥也不懂的農民出來旅游簡直就是浪費錢……
《三等車票》企鵝版。
二、外面的世界
對他們而言,所有東西都是陌生的,難以理解的事情也實在太多。為什么城里人不需要種田也可以衣食無憂?為什么居然有父親愿意讓女兒在該嫁人的年紀去讀書?為什么那么多人在寺廟里一住就是一年?為什么有些陌生人竟然會那么善意地對待他們,甚至送他們貴重的禮物?為什么德里的官員,明明對村里的情況一丁點都不了解,卻堅稱孟加拉邦的事務全都該聽他們規劃?
除此之外,很多事情在村民眼中,已不僅是難以理解,更是讓人恐懼。村民們害怕陌生人給他們供應飯菜,也害怕陌生醫生給自己打針??吹狡渌诮虖R宇瓷磚上舞娘的圖像,他們捂眼閃躲。在其他民族身上聞不到椰油和檀香的味道,他們認定對方不潔。而村民們最難以接受的,是外國人。外國人的穿衣打扮足以使他們害怕,再加上外國游客居然給朝拜的人群拍照,村民們先是震驚、不知所措,繼而憤怒。他們迅速逃離、連連咒罵,隨后一整天都情緒低落,感覺受到了極大的侮辱。
這趟旅行也顛覆了村民們一貫熟悉的生活方式。幾個老太太嚴重暈車,難受得晚上睡不著覺。每一個城市的行程都排得很滿,景點和講解也過于緊湊。疲憊的他們,只能在看不懂也聽不懂的景點門口抓緊時間躺著打盹。村民們開始懷念赤腳走在家鄉潮濕泥地的感覺。帶著淡淡腥味的河邊的風,對他們來說如此熟悉卻遙不可及。陶匠思念陶土,女人思念搗杵,所有人都在思念村里的茅草、田埂和河岸。而這個時候,旅程才剛剛開始兩三站。
隨著火車往北方開,天氣也越來越冷。世代生活在南方的他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