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堆上市潮下,自動駕駛公司的生死淘汰賽
自動駕駛迎來商業化前夜。今年以來,中國的自動駕駛行業迎來一波上市潮,文遠知行、小馬智行、縱目科技、Momenta等一眾自動駕駛創業公司集中加速IPO。
不容忽視的是,隨著華為、百度等巨頭入局,主機廠加大自研投入,Tier 1加速轉型,自動駕駛創業公司們面臨的競爭強度將持續增加。這個行業早已過了曾經那個僅靠創始團隊光鮮履歷,就能拿到巨額融資的時代,強大的商業化能力成為創業公司能夠活下去的核心競爭力。行業淘汰賽仍在繼續而且未來會更加慘烈,并非所有企業都能見到黎明曙光。
明星自動駕駛企業,也扛不住了
近日媒體報道,禾多科技與廣汽集團推進的重組方案遭遇變數,這家國內明星自動駕駛企業迎來了自成立以來的最大危機。有知情人士表示:“核心部門都開始解散了,業務基本都停了,如果這次廣汽不接盤真的很難扛過去了?!?/p>
今年初開始,伴隨著被曝欠薪、員工社保停繳,供應商催債等消息的曝出,禾多科技的經營危機逐步浮出水面。3月底,禾多科技高級副總裁、合伙人蔣京芳離開,并帶走了團隊部分核心人員加入了知行科技。
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顯示,禾多已被北京海淀、江蘇蘇州、廣州花都等三地法院列為被執行人,涉及金額近 75 萬元。值得注意的是,四維圖新作為禾多科技的地圖供應商,同時也是其股東,在其2023 年報中提到,已對禾多科技的投資計入 1896 萬元的“其他綜合收益的損失”。同時,禾多欠四維圖新的一筆 146 萬元應付賬款也被預期百分百無法收回。股東尚且如此,其他供應商的情況可想而知。
據了解,禾多科技成立于2017年,創始人倪凱憑借百度無人駕駛技術負責人的背景在創業伊始就是獲得眾多知名投資機構的青睞。禾多科技成立以來已經獲得至少5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紅杉中國、BAI資本、泛海投資、四維圖新、粵科金融、廣汽集團等。尤其是在2021 年與廣汽集團達成合作后,禾多科技連獲廣汽三輪投資,最后一輪融資后廣汽約占禾多科技13% 的股份,為外部第一大股東。
背靠廣汽,自 2022 年起禾多科技的智駕方案(包括泊車、行車)先后在廣汽埃安、傳祺、昊鉑等車型上落地。此外,禾多科技還拿下了奇瑞、東風等多家車企的車型定點,甚至在去年7月禾多科技還官宣了其3億元的C3輪融資,一度是行業內最風光的企業之一。
不過一年時間,禾多科技就陷入危機之中,形勢變化之快令人驚訝。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其實禾多的C輪融資在2022年就已經完成了,公司已經一年多沒有新資金注入?!?/p>
造血能力缺失,自動駕駛企業的普遍困境
禾多科技既不是第一家,也不會是最后一家倒下的自動駕駛企業,行業洗牌早已開始。2022年,大眾和福特決定共同投資Argo AI,在成立7年燒光37億美金后解散;剛獲得OpenAI投資四個月后,Ghost Autonomy宣布關閉全球業務并關閉公司。國內阿里的達摩院去年宣布放棄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整個自動駕駛實驗室并入菜鳥集團。
“自動駕駛是個極度依賴資本的行業,不具備短期內實現盈利的可能性,一旦沒有新資金注入,公司很難維持下去?!庇型顿Y人向記者表示。通用汽車的財報數據顯示,其旗下自動駕駛平臺Cruise僅在2023年的虧損就達24.14億美元。如果從被通用收購算起,Cruise累計虧損已經超過80億美元。近日即將在美股上市的文遠知行在招股書披露,2021年至2023年,調整后三年凈虧損仍超過13億元。盡管如此,文遠知行仍表示相較于全球其他公開上市的L4級自動駕駛公司,其在2021年、2022年和2023年的凈虧損最小。
為了能夠自我造血,很多曾經秉持“技術至上”理想的自動駕駛公司只能選擇務實,紛紛和車企合作成為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的解決方案提供商。但是車企的錢也并非好賺,先不說想進入主機廠的供應商采購鏈既要面對廠商車規級質量標準考驗和激烈的報價競爭。即便是最終能拿到項目,往往做完回本都是問題。
據了解,目前公司普遍難以做到標準化開發,開啟一個新的量產項目,也就意味著先期需要做大量的投入,而主機廠支付的開發費普遍都無法覆蓋這部分投入。等到量產交付后,智駕公司能獲得的授權費直接與車型的銷量相關,而最終賣得好車型就那么幾款。
比如說禾多科技向廣汽交付的搭載3顆激光雷達的高階智駕項目,這套方案主要供給昊鉑GT的高配版本。但2024年前4個月,這款車型僅賣出兩千多輛,其中搭載禾多科技方案的高配車型銷量更是不到五百輛。大量資源投入之后,仍無法有效回血是自動駕駛企業遇到的普遍困境。
IPO進程提速,自動駕駛企業扎堆上市
上述投資人分析稱:“某種程度上,和車企合作更多是向市場展示自己的商業落地的能力,但之前過快的融資節奏和過高的估值,讓自動駕駛企業的后續融資面臨著巨大挑戰。尤其是在過去幾年一級市場整體萎縮的大環境下,自動駕駛企業的融資更是難上加難?,F在國內很少能看到前幾年那種一輪就幾億美金的大規模融資了,上市自然成了自動駕駛創業公司們為數不多的出路”。
2016年左右,自動駕駛作為AI最有落地前景的方向乘風而起,一大批創業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然而僅僅兩年后,行業的寒意開始襲來,一方面大家意識到自動駕駛落地商業化短期內無法實現,另一方面隨著國內一級市場募資難顯現,投資機構出手開始謹慎。投中數據顯示,到自動駕駛2023年全行業融資總額已經不及2021年時的四分之一。
文遠知行創始人兼CEO韓旭曾透露,文遠知行獲得B輪融資前賬上資金一度只夠支撐8個月。好在文遠知行在2021年抓住了融資時機,一年內連續完成3輪融資,總額超過10億美金。招股書披露,截至2023年12月31日,文遠知行現金、定期存款、理財投資總額約42億元人民幣。
能夠像文遠知行充足的現金儲備自動駕駛企業終究只是少數。本月成功登陸港股的黑芝麻智能在招股書中坦承,未來流動資金主要取決于能否維持來自經營活動的充足現金流入以及充足的外部融資。其招股書顯示2023年公司賬面現金僅為12.98億元,這與2023年經調整后虧損金額相當。
現金流壓力之下,國內自動駕駛企業的上市進程不約而同在今年開始提速。今年1月份,自動駕駛激光雷達解決方案商速騰聚創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實際募資額達8.77億港元;3月份,ADAS解決方案提供商縱目科技向香港聯交所遞交招股書;4月份,國內智駕解決方案提供商地平線正式遞表港交所,同月小馬智行完成境外發行上市備案;6月份,自動駕駛公司Momenta提交境外發行上市備案材料。
“國內自動駕駛企業大多是集中在2016年前后成立,美元基金的存續周期大概8年,人民幣基金的也就3到5年,不少投資方也面臨著巨大退出壓力,上市也能給他們一個退出的渠道?!痹撏顿Y人補充說。
但對于企業來說,即便上市也不等于企業就進入了安全區。自動駕駛卡車獨角獸 Embark 2021年借殼上市,市值達到52億美元,但僅僅2年后便落得以7100萬美元賣身的結果。 全球“自動駕駛第一股” 圖森未來市值也曾一度達到160億美元,今年2月也黯然退市。
是窗口期,也是淘汰賽
不得不說,或許當下對于自動駕駛企業來說是過去幾年里最好的IPO窗口期。
隨著傳感器技術、人工智能算法、大數據處理能力的不斷提升,自動駕駛汽車已經能夠在特定場景下實現較為復雜的駕駛任務。百度Apollo 推出的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平臺“蘿卜快跑”,因在武漢訂單量迎來爆發式增長引發關注。特別是端到端技術的發展,為自動駕駛企業在算法和工具鏈層面帶來了新的機遇,特斯拉今年推送的推出的FSD V12,系統性能指標成倍提升,此外特斯拉也將在今年推出Robotaxi。突然之間,大家意識到自動駕駛商業化拐點即將來到。
從一級市場來看,自動駕駛融資有所回溫。今年5月,英國自動駕駛企業Wayve宣布獲得軟銀領投的10.5億美元融資,谷歌母公司Alphabet 宣布再次向其自動駕駛汽車部門 Waymo 投資50億美元,兩筆融資無疑提振了行業信心。國內毫末行能、易控智駕、葦渡科技、主線科技、輕舟智航、卡爾動力、芯馳科技等自動駕駛企業紛紛在今年獲得新一輪大額融資。
政策上來看,國內從中央到地方對于自動駕駛發展的更是大力支持。去年1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的通知》,旨在促進智能網聯汽車產品的功能、性能提升和產業生態的迭代優化,加速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化進程,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一個月后交通運輸部發布《自動駕駛汽車運輸安全服務指南(試行)》,指導自動駕駛汽車常態化運營服務的新發展階段;今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門發布《關于開展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從城市端加快推動高級別自動駕駛無人化、商業化、規?;瘧?。
國內某自動駕駛獨角獸創始人向記者感慨:“中國的政府對自動駕駛企業支持力度在全球范圍都是最大的,企業不用太考慮政策因素對技術的限制,甚至可以說是制定的各項政策在頂著技術往前走?!?/p>
技術、市場、政策多方利好的加持下,自動駕駛行業已經進入了商業化前夜,同時在這場競爭戰局也在發生著變化。僅國內而言,一方面有華為、百度這樣的巨頭,已經實現更多場景的商業化運營,優勢已經逐步建立;另一方面主機廠也在發力自研,不少主機廠都將“全棧自研”作為技術領先的標簽。自動駕駛已經從最初的團隊背景、技術的比拼轉變向商業化能力的轉變,這對于量產經驗仍欠缺的創業公司來說,未來的挑戰將更加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