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能擺脫“資源詛咒”嗎
假如明天沒有煤,山西該怎么辦?“假如過去沒有煤,山西可能就是今天的深圳!”
責任編輯:吳傳震 助理編輯 溫翠玲
“資源詛咒”是一個經濟學術語,指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或地區因過度依賴資源而導致經濟落后。30年來,以煤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終于讓山西又一次吞下了苦果,如何從舉步維艱的困境中掙脫出來,順利實現產業結構調整,成為山西的頭等大事
對于山西的主政者而言,這并不是個好年頭。
一夜之間,這片15.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的鐘擺停止了擺動。從太原出發,向南、向北行進,原本重型拉煤車擠滿道路的景象已不復存在,即使隱匿在山間曾火光沖天的焦化廠、鐵廠也已偃旗息鼓。
從去年10月經濟危機席卷以來,占山西重工業90%以上比重的煤炭、焦炭、鋼鐵和電力全面下滑。山西成了能源工業的重災區。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山西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僅完成599.6億元,同比下降22.4%。相比過去幾年財政收入增速位列全國第一的狀況,山西一季度財政收入完成423億元,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40.2個百分點。
山西省政府的一份報告以少有的語氣寫道:如果這種狀態持續下去,山西明年下半年將有三分之一的縣市無法正常發工資。
這并不是危言聳聽。山西是典型的煤炭財政,全省煤炭工業收益占全省可用財力的一半。“工業經濟形勢非常嚴峻,財政收支十分困難。”4月16日,山西省長王君如此總結一季度經濟形勢。
這和十年前的山西經濟如出一轍。上世紀90年代末期,全國煤炭市場低迷,山西經濟滑落到了全國倒數幾位。
過去的歲月之中,山西經濟承載一個難以轉身的負擔——財政收入受制于煤炭市場行情大起大落。進入新世紀,當其剛剛享受煤炭帶來的喜悅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經濟危機讓這些化為了泡影。
事實上,泡影的背后則是山西30年以來形成的以煤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這個模式,也讓山西的政治、社會生態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盡管山西的主政者費盡心思調整產業結構,然而這些積弊在短期之內難以得到調整。
山西深深依賴于煤 圖/CFP
山西之淚
“孩子他爸出事那天晚上,小孩一直說怕怕。”4月初,在山西焦煤集團屯蘭礦擁擠的院子內,33歲的張素梅回憶起自己小孩那天反常的舉動的時候,眼淚忍不住流了下來。不懂世事的2歲的孩子孤獨地在床上玩耍。“2·22”屯蘭礦難中78人長眠地下,張素梅37歲的丈夫就是其中一員。屯蘭礦難是山西新任省長王君上任后遇到的最大一起煤礦事故。
總結屯蘭礦難教訓時,這位煤礦出身的省長潸然淚下。擺在王君面前的是一個兩難決定:既要保證經濟的發展,又要保證山西不再發生事故。在一個以煤為主,以復雜地質條件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