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4月21日-28日)
到底怎樣的周年祭才是最有價值的周年紀念?到底怎樣的周年祭才是災區人民真正需要的?安靜的紀念也許才是最好的紀念。
責任編輯:史哲
評審:魏英杰 健 在
No.1請給汶川一個安靜的周年祭
《廣州日報》,4月26日,張結海
(原文摘編)還有兩三周,就是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紀念的日子。請給汶川一個安靜的周年祭。
根據“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相關研究,可以把災害幸存者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極端后果者,如不對其進行心理干預可能走極端的。第二類是嚴重后果者,其極端行為的可能性盡管不大,但是其生活質量會嚴重下降。第三類人群是大多數,他們的后果相對溫和,基本上不需要專業的心理幫助。
上述三類人群,受傷程度相同,但從恢復的角度來看,適當的回避——遠離災難的現場,避免失去親人的記憶——對于他們“心靈碎片”的重合都是有幫助的。
遺憾的是,在這個方面表現得還不盡如人意。過去一年來,災區接待了數不清的參觀者,北川縣委宣傳部震后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接待各方領導及各路記者,工作人員一路還得為客人一遍一遍講解:這個地方原來是什么單位,在這里有多少人遇難,當時如何搶救……民眾內心的傷痛也同樣會被這樣的場景一遍一遍的喚醒。于是,他們內心的傷口也就一次次被撕開。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需要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到底怎樣的周年祭才是最有價值的周年紀念?到底怎樣的周年祭才是災區人民真正需要的?安靜的紀念也許才是最好的紀念。
【推薦理由】別人的災難,恰足以成為某些人的談資,或者令某些人自覺高尚的借口。表現欲、表演欲、窺視欲……在地震“題材”上都會表現得淋漓盡致,而這些恰恰是最該遠離那些尚未平復的創傷的。
No.2榮智健的三個錯誤
《東方早報》,4月21日,作者:吳曉波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