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質效榜:鏖戰存量市場,誰在精耕細作?

隨著信用卡新規落地及過渡期正式結束,信用卡市場正式告別“以量稱王”的跑馬圈地策略,轉而投身于存量市場的精耕細作。居民消費加杠桿意愿減弱和信用卡不良風險暴露增加等問題更成為信用卡從業者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城商行信用卡業務與大中型銀行存在顯著差距,且分化情形較為嚴重。

銀行“藏匿”數據現象普遍:43家被測評銀行,僅3家銀行公布流通卡量;無一家對信用卡業務凈資產收益率進行披露。

責任編輯:豐雨

2024年7月,隨著“史上最嚴”信用卡新規“(即《關于進一步促進信用卡業務規范健康發展的通知》,文中簡稱“信用卡新規”)正式結束過渡期,各商業銀行辭別過往長期追求發卡量為核心考核權重的跑馬圈地運動,將提升存量信用卡活躍度及控制不良率作為優先項。目前,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提質革新之舉正呈燎原之勢。

在這場競相暗戰的市場變革中,商業銀行信用卡板塊如何力克風險資產暴露之艱?哪家銀行信用卡業務在風險控制與創收中找到了新平衡點?是否能在技術賦能之下精準捕捉持卡人的個性化訴求?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基于對信用卡監管政策和市場變化動向的長期跟蹤調研和觀察,優化了2023年”信用卡質效榜“指標評價體系,搭建“2024年金標桿——信用卡質效榜”指標評價體系,并以2022年和2023年兩年年報數據為依托,對43家銀行(包括42家A股上市銀行和未上市但屬于系統重要性銀行的廣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進行測評,制作并發布2024年“信用卡質效榜”初榜。

9月開始,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將在此初榜基礎上增加或替換為銀行2024年中報數據并對相關指標得分進行更新,還將對被測評銀行進行深度問卷調查和實地走訪或線上調研。與此同時,將遴選相關領域權威專家組成專家評審團進行獨立評選。在上述三類分值各占一定權重的基礎上,制作并發布“2024年金標桿——信用卡質效榜”。

“2024年信用卡質效榜”系2024年度“金標桿——中國新金融競爭力榜”系列榜單之一。2023年,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歷時9個月,經歷搭建榜單評價指標體系、采集校驗數據、測算排名、深調研和專家評審等嚴密流程,于當年12月首度頒布“金標桿”榜單??陀^、科學、公正和透明是“金標桿”一直嚴格遵循的四大原則。

三大維度13項指標

2024年“信用卡質效榜”測評對象由2023年的20家系統重要性銀行擴展至43家銀行,包括42家A股上市銀行及尚未上市但屬于系統重要性銀行的廣東發展銀行。

較之2023年指標評測體系,2024年“信用卡質效榜”評價指標體系亦隨著“信用卡新規”過渡期結束而相應調整,設置“業務增長和活躍度”、“風險管理”、“客戶服務和消費者保護”等三大維度及其對應的12項指標:新增體現授信額度使用情況的“額度使用率”指標,通過手工測算的方式得出比值,借此一窺各行信用卡授信額度使用情況。并以定性考核交易總額的方式提升對信用卡活躍度的測評;對經濟下行期內信用卡不良率的考量亦透過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式提升相應權重。與此同時,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認為,信用卡投訴情況和披露度反映了各銀行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執行情況及重視程度。因此,分別以反向指標及定性考核的方式,增加對此事項的關注度。

對于信用卡市場而言,監管機構的大旗已明顯轉向。2022年7月,原中國銀保監會和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發布并正式實施《關于進一步促進信用卡業務規范健康發展的通知》,明確指出銀行業需轉變粗放發展模式,不得以發卡量、客戶數量等作為單一或主要考核指標,長期睡眠卡率超過20%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不得新增發卡等。此通知為期兩年的過渡期已正式結束,各商業銀行從整改走向革新,正式進入“重留存、重效益”的存量經營時代。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在指標數據采集過程中亦發現,與信用卡新規指引趨勢相呼應,部分銀行已不再披露總計發卡量,轉而公布流通卡數據。

三股份行入圍前五 ??

根據上述榜單指標評價體系,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對43家銀行相關指標數據進行測算并排名,招行以總分第一摘得冠軍。

廣發銀行和中信銀行分別排名第三和第四,與國有銀行中的建行和城商行序列中的重慶銀行入圍榜單前五;緊跟其后的第六至第十名依次是中行、交行、郵儲銀行、工行和蘭州銀行。

它們何以躋身前十?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選取招行、建行和蘭州銀行進行個案分析和說明。對比2023年“信用卡質效榜”終榜排名,招行已連續兩次摘得花魁,建行則是國有銀行中首次“闖入”前五的國有銀行,曝光度有限的蘭州銀行在排名前十的銀行中資產規模最小,亦是“唯二”擠入前十的城商行之一。

單項指標分值排名顯示,招行在發卡量、交易總額和業務收入等三項指標上均獲得考評刻度內滿分。雖未在2023年年報中公布累計發卡量,但招行披露了更具參考意義的流通卡量,數值亦在披露同類指標的銀行中排名第一;交易總額是體現信用卡活躍度最為關鍵的指標,招行不僅在此項上排名第一,且絕對值遠超排名第二的建行;業務收入更領先于已披露相關數據銀行。除去前述經營指標,招行在年報中公布的信用卡投訴占比亦是所有銀行中最低。

發卡量排名第三的建行總得分僅次于招行。在已披露數據的37家銀行中,建行信用卡因2023年貸款金額排名第一而獲得該指標考評刻度內滿分。此外,其信用卡交易金額亦表現不俗,在一眾銀行中排名第二。貸款金額和交易額歷來被視作效益生產指標,雖然建行未披露當年信用卡收入情況,但據此可以推斷一二。與此同時,建行公布的信用卡不良率為1.66%,在已披露相關數據的4家國有銀行中表現最優。

蘭州銀行是城商行序列中與重慶銀行一并擠進前十的兩家。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對比其與重慶銀行的資產規模發現,相比后者,蘭州銀行資產規模少近一半,因此以其作為中小銀行代表進行個案分析更具典型意義。

對比發現,蘭州銀行信用卡不良率在已公布數據的15家銀行中表現最優,僅為0.89%,這一數值離興業銀行公布的3.93%的最高值存在顯著差距。相較于2022年,2023年蘭州銀行信用卡不良率更大幅下滑近70%,頂住了經濟下行期內風險資產暴露導致的不良率激增的壓力。此外,蘭州銀行信用卡貸款余額同比實現正增長,在城商行序列中增幅僅次于資產規模第一的北京銀行。

各行倚重度不同

與招行、中信銀行和廣發銀行紛紛躋身榜單前五形成鮮明對比,國有銀行序列中的農行總分排名甚至跌至第十九名,是六大行中唯一落選榜單前十的銀行。

資產規模龐大且信用卡業務起步較早的農行為何會排名靠后?關于信用卡業務的信息披露度有限是原因之一。該行2023年年報除以具體數值披露關于信用卡貸款余額及消費額外,其他方面均表述為“信用卡客戶數、消費額保持較快增長”和“信用卡資產質量繼續保持在行業前列”等,因此無法獲取對應指標項下的分值。

從獲得相應打分的指標項分析,體現信用卡收入來源的貸款余額和消費金額兩項,農行在六大國有銀行中表現居中,信用卡貸款余額排名僅次于建行,在37家已披露數據銀行中亦排名第三。消費金額在六大國有銀行中排名第四,與排名第三的工行相差甚微。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透過年報披露數值匡算的額度使用率一項,農行于六大行中的排名亦僅次于建行。由此可見,從信用卡交易活躍度、睡眠卡管控等方面,農行的實際表現也許并不差。

剔除信息披露度因素,各行對信用卡業務的倚重程度不一或許也是原因之一。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在數據測算過程中發現,較之股份行,信用卡業務在國有銀行中的占比較小。以工、農、中、建四大行2023年數據為例,信用卡貸款在其零售貸款中占比分別為7.9%、8.6%、8.5%、11.5%,而招行、中信和廣發等對應的數值則分別為27%、22.8%、48.1%。而從零售貸款自身所包含的業務種類來看,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消費貸、經營貸和信用卡貸款均是可選項,各行依據自身實際情況及市場變化制定相應的經營策略或不失應有之義。

以上分析亦可解釋信用卡榜單總分排名中為何部分國有行排名表現遜色于股份行。但六大行和9家A股上市股份行及廣東發展銀行均入圍前二十,力證了信用卡業務是系統重要性銀行難以割舍的業務。

城商行分化

按銀行類別區分,榜單前二十名中,國有行、股份行、城商行的席位占比為6:10:4。除排名第五和第十的重慶銀和、蘭州銀行外,常熟銀行和上海銀行也分別以第十五和第十六入圍。被測評城的19家城商行信用卡業務與大中型銀行存在顯著差距,且首尾排名分差值超過40分,分化情形較為嚴重。

重慶銀行得分在城商行序列中排名第一,亦是榜單總分排名第五。這一成績的取得與其信息披露相對全面存在關系。在19家被測評的城商行中,僅有4家披露信用卡投訴情況,5家披露信用卡不良率,4家公布信用卡交易額。在此三項指標中,重慶銀行均是已披露者之一,因此獲得相應考評刻度內分值。與此同時,該行信用卡額度使用率在43家銀行中排名第一,而不良率亦優于行業同期均值。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選取城商行中發卡量最多且信用卡交易及貸款金額最大的上海銀行與重慶銀行對比發現,前者雖然在經營創收指標方面存在優勢,但未公布與優勝項相關的信用卡收入情況。此外,關于信用卡投訴情況亦未進行說明;城商行中資產規模居首的北京銀行則僅就指標評價體系內的信用卡貸款余額及信用卡投訴情況進行披露。雖然該行信用卡貸款余額較2022年實現了近四成增幅,但因發卡量、交易金額和不良率等數據缺失,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難以透過年報對其信用卡業務進行全面評價。

除上海銀行和北京銀行外,在卡交易額及信用卡業務收入方面有不俗表現的青島銀行亦存在信息披露不足的問題。

若僅觀察對比信用卡信貸余額一項,2023年,19家城商行中僅7家信貸余額超百億元,分別是上海銀行、寧波銀行、江蘇銀行、重慶銀行、長沙銀行、北京銀行和青島銀行。但在此項上排名最高的上海銀行在總榜對應的單項排名中只排名第21位,與國有行及股份行仍存在較大差距。

應避免“藏匿”數據

自廣東發展銀行于1995年發行中國首張標準信用卡至今,中國信用卡業務即將迎來30周年。但信用卡業務高歌猛進的時代于2022年7月戛然而止。隨著信用卡新規落地及過渡期正式結束,信用卡市場正式告別“以量稱王”的跑馬圈地策略,轉而投身于對存量卡的精耕細作。居民消費加杠桿意愿減弱和信用卡不良風險暴露增加等問題更成為信用卡從業者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上述情勢下,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注意到國內部分銀行正通過調整信用卡場景權益、叫停部分無實際產能聯名卡等方式優化成本支出,以追求經營業績。與此同時,對信用卡數量的關注也由之前的累計發卡量轉移至流通卡量。例如在2023年年報中,包括招商銀行、浦發銀行和平安銀行在內的3家銀行均采取公布流通卡數量的方式來描述發卡現狀。

但較為惋惜的是,在43家被測評銀行中,僅有上述3家銀行公布流通卡量,多數銀行公布的則是包含睡眠卡在內的累計發卡量,更有18家銀行兩項數據均未公布。

業內普遍關注的信用卡收入,披露者僅有包括招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和浦發銀行在內的9家,43家被測評銀行中無一對信用卡業務凈資產收益率進行披露。慮及該項指標披露度有限,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特此在指標評價體系里設置了與信用卡創收直接相關的“信用卡貸款余額”和“信用卡交易總額/消費總額”兩項,借此對各行信用卡業務經營現狀進行補充求證。后兩項中關于“交易總額/消費總額”的披露在一些中小銀行的年報中尤顯不足。

為評估存量經營效果,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試圖通過“交易額增幅與流通卡增幅比值”測試各行水平,但仍因信息披露不足被迫放棄。

與此同時,包括反映各行風控水平的信用卡不良率、體現消費者權益保護的信用卡業務投訴數量及占比等重要指標亦披露有限。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建議,作為上市銀行和系統重要性銀行,43家銀行應貫徹落實信用卡新規,對相關業務領域的關鍵數據透明化,以便投資人和持卡人及相關各界對銀行相關業務現狀有更清晰的認知。如此,外部多元監督可助推銀行深化變革。

?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