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孤立主義與自由貿易之間:美國貿易政策的“掉頭史”

美國的貿易政策有三個基本目標:通過對進口產品征收關稅增加政府的收入,通過限制進口保護國內廠商免受外國廠商競爭,以及通過互惠協定減少貿易壁壘和擴大出口。

而按照目標優先級,美國貿易政策可以劃分為幾個時代:第一個時代是從聯邦政府成立到南北戰爭,創造關稅收入是貿易政策的核心目標。第二個時代是從南北戰爭到大蕭條,限制進口以保護國內廠商是貿易政策的主要目標。第三個時代是從大蕭條至2019年,旨在減少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互惠貿易協定成為優先考慮對象。

而如今,美國貿易政策的主要目標,正在重回進口限制,當然,其表現未必是關稅壁壘,更多的可能是以各種手段促使制造業和技術研發回歸美國本土。

責任編輯:辛省志

北有凍土,南有沙漠,東西兩個浩瀚大洋的美國,與其說是一個大陸國家,不如說是一個巨型島嶼。

就美國的立國過程而言,一波又一波的移民從歐洲大陸因躲避戰亂、饑荒和工業革命帶來的殘酷變革而來,先是有其特殊的異議者、流亡者和反叛者的自我拔高敘事,視自己為道德上的“山巔之城”,又在西進運動時期加入了“昭昭天命”來為版圖擴張進行合法性背書,但有趣的是,當地理邊界基本固定之后,美國主流政治精英在對外關系上的一致共識,卻是“孤立主義”。早在北美獨立戰爭之前,托馬斯·潘恩的《常識》就反對歐洲大陸國家那種相互結盟攻伐不休的做法,這主要是因為英法七年戰爭主戰場便在北美,當地居民苦不堪言。同樣親身經歷了七年戰爭的喬治·華盛頓,也在離任之時一再告誡后來者,美國應擴大商業關系,減少政治聯盟,避免卷入歐洲的政治漩渦。美國孤立主義政策的經典表述來自托馬斯·杰斐遜,即“與所有國家保持和平、貿易和真誠的友誼,不與任何國家結盟”,這也常常被現今的美國國內保守派拿來引用。

孤立主義思維體現在對外貿易政策上,就是“小院高墻”。由于北美大陸自然稟賦優越而人口稀少,人均資源極為豐富,再加上《宅地法》等等一系列配套舉措,使得美國一直是一個高工資且自給自足的經濟體,至今我們仍能從共和黨保守派身上看到這種強調個人奮斗、自食其力的思維烙印。如果用中國讀者熟悉的話語來比喻的話,這是一種自耕農意識,可謂是美國版的“男耕女織”??傮w而言,在兩黨制于19世紀30年代形成后的一個多世紀中,民主黨主張低進口關稅,輝格黨與共和黨則主張保護性高關稅。這一黨派分歧有其地理基礎:在南北戰爭前,共和黨代表北方工業資本,希望通過工業品高關稅、農業品低關稅來保護自己的產品競爭力,同時保持選民較低的生活成本;而民主黨代表南方農業資本,希望通過工業品低關稅、農業品高關稅來維持自己的利潤格局,但隨著南北戰爭結束后的政治重建和經濟模式變化,加州金礦、兩洋鐵路以及蒸汽機和電報的發明對太平洋航運的改變,以及巴拿馬運河的最終開鑿,美國的西部農業/礦業復合經濟成型,這又給了政治版圖變化新的動力。特別是十九世紀中后期來自愛爾蘭、意大利等國家的天主教移民劇增,使得美國城市人口結構發生大變化,共和黨日漸成為中西部資源類地區和制造業城鎮的代表,而民主黨的大本營則轉向東西海岸的貿易城市精英,這也使得共和黨“更本土”,民主黨“更國際”,這一特點一直延續至今。默里·羅斯巴德在《現代美國的起源》一書中就認為,美式保守主義根植于清教徒對天主教的反對,進而延伸到反“異質文化”的移民。當然,在冷戰結束之后,這種矛盾逐步轉變為“多元文化”和“大熔爐”之間的分歧。

美國貿易政策的三個時代

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歐文在《貿易的沖突》一書中總結道,美國的貿易政策有三個基本目標:通過對進口產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