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多次跳槽,為何不損風評?
在一個復雜的小圈子內部,誰和誰之間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不存在絕對的盟友和敵人。什么時候應該堅持,什么時候不妨轉身,是一套深諳潛規則之后才能掌握的藝術。像呂布這樣的底層闖入者,自然不可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才會把每次轉換立場,都弄成血腥的背叛。劉備處置得就輕巧自如。
責任編輯:陳斌
《三國演義》寫劉備,和《三國演義》寫曹操,要解決的問題是完全不一樣的。
曹操,史料中記載豐富,民間三國呢?基本就很少有以曹操為主角的故事。所以寫曹操,要解決的問題是怎樣把史料里的內容通俗化。
劉備,尤其早年的劉備,史料當中各種空白。這些空白倒不一定是有什么見不得人的要刻意抹煞,而是劉備早年就不是什么重要人物,就沒有人想到要把他的履歷給清楚記錄下來。等到劉備是大人物了,想要寫他的時候,就只能靠各人回憶了,而我們都知道,回憶是個多不靠譜的東西。
而民間三國呢?劉備的故事就熱鬧了。
劉備像個大俠一樣,帶著關羽、張飛,住在山東德州平原縣,雖然他只是個小小的縣丞,卻時時決定著天下的命運。
反正天下各處,哪里遇到了麻煩,就要到平原縣來找劉備幫忙。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打不過呂布,曹操就到平原縣,請劉備出山,這才有劉關張三英戰呂布。
李傕郭汜犯長安,曹操打不過,關羽回鄉祭祖,剛好經過,于是關云長單刀劈四寇。
這都是歷史上沒影子的事,但反正就得靠劉備扶危解難。
所以《三國演義》的難處,就是要把這些民間故事,能塞的盡量塞進歷史主線里來,好顯得這些故事不是那么奇葩。好在劉備早年的空白足夠大,還是蠻能塞的。
下面梳理下,歷史上劉備早年的履歷,大概是怎么回事?
劉備早年履歷:攢了人品
黃巾起義爆發那年(184年),劉備是二十四虛歲,劉備因為軍功,被任命為安喜(今河北定州)縣尉。不久后因為鞭打督郵的事件,離職。
之后劉備又立了軍功,被任命為下密縣縣丞,但很快神秘離職。據王粲的《英雄記》說,是去了洛陽,認識了曹操。那就是劉備即使沒有參與,至少也近距離觀察到了何進、宦官的大亂斗,目睹了董卓拿走了勝利果實。然后劉備和曹操一起離開洛陽。
但劉備沒有跟著曹操一起起兵討伐董卓,而是到青州平原國高唐縣做了縣令。
初平二年(191年),一場規模巨大的民變在青州爆發了,出現了前面多次提到的青州黃巾,他們向官府發動猛攻。劉備也擋不住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