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數有限、標準最高,國家最高榮譽將迎第三次頒授
“從以往的頒授實踐看,提名評選工作堅持實事求是,并不刻意追求人員數量?!碧评诮忉?,2019年為歷史上第一次集中評選頒授,故人員數量相對較多,今年人數少,“體現了堅持最高標準和實事求是的原則”。
責任編輯:錢煒
2022年10月9日,在北京“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上展出的共和國勛章。(視覺中國/圖)
在寧夏靈武白芨灘林場種了四十多年樹之后,2019年9月26日,王有德和妻子楊學霞一起坐上了前往北京的飛機?!皫纯幢本?、看看天安門?!痹诋敃r接受媒體采訪時,王有德如是說。5天后,他登上天安門城樓,觀看了國慶70年閱兵儀式。
這是國家勛章、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們享受到的特殊待遇。2019年,王有德,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成為國家榮譽稱號的首批獲得者,被授予“人民楷?!狈Q號。
過去五年間,國家榮譽稱號共集中頒發了兩次,包括王有德在內,僅有31名經濟、社會、國防、外交等領域代表獲得稱號及獎章,同期頒發的“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更是只有9人。
2024年8月12日,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第三批“共和國勛章”及國家榮譽稱號入選名單公示,載人航天開創者之一王永志、醫學家王振義等4人為“共和國勛章”建議人選,雷達專家王小謨、原護邊員巴依卡·凱力迪別克等10人為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按照計劃,評選頒授工作將于今年國慶前夕在北京舉行。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建立一項定期頒發國家勛章、獎章制度的呼聲曾不絕于耳,但制度的建立經歷了漫長的探索。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唐磊看來,對這項制度來說,最關鍵的還是中央最高層的直接統籌。
經濟學家張卓元是此次國家榮譽稱號的建議人選,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此次入選名單公示前很久,他已得知了消息,所有工作均是按流程開展的。
“不刻意追求人員數量”
單從誕生的時間來看,“共和國勛章”與國家榮譽稱號還很年輕。
2015年1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正式確立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為國家最高榮譽。其中,國家勛章又分兩種,對內為“共和國勛章”,頒發給在建設和保衛國家中作出巨大貢獻、建立卓越功勛的杰出人士;對外則為“友誼勛章”,授予在中國建設和促進中外交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