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逛博物館時,我們在看些什么?
我們和文物雙向奔赴,它曾是歷史的過客,我們終將也是,而借由科技,歷史向未來永生。就好像沒有永遠年輕的文物工作者們,但永遠有一代代年輕人為了文物事業前赴后繼
當下,我們對博物館的興趣與熱情,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
走進博物館沉浸式逛完一個展覽,拿著小冊子集郵式成為“蓋幫”一員,打卡與文物“親密接觸”的合影照,將有趣新奇的文創帶回家……越來越多的人將博物館納入必去心愿清單,開腦洞,整花活,蹲點預約“望館興嘆”,在館內尋找隱藏彩蛋,愿意“為一座博物館,赴一座城”。
數據切實地認證著博物館熱的持續升溫。同程旅行數據顯示,2024年五一假期前兩日,全國各地重點博物館的門票預訂及預約量同比增長數值達406%;國家文物局的統計則顯示,全國6000多家博物館和55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假期前三天共接待游客近4000萬人次,達歷史同期最高水平。
暑假期間,文博場所進入“夏令時”,中國不少博物館甚至打破“周一閉館”的國際慣例,或取消預約機制,或開啟“夜游”模式延時閉館主動“加班”。根據攜程數據,今年夏天博物館的預訂量,同比增長超過90%,暑期國內博物館的門票預訂量已經超過了主題樂園,成為最受歡迎的景區類型。
跳出日常生活語境的人們走進博物館,觸摸一座城市的文化肌理,錨定生活里缺失的內核,尋找到自我與世界連結的更多可能。他們在櫥窗里尋找到治愈精神內耗的“顯眼包”委屈陶俑小人,給文物造型二次創作配上表情包迅速在搞笑界站穩腳跟,在大同云岡石窟“與大佛擊掌”許愿求好運,在德陽廣漢三星堆“戴金面罩”,到景德鎮只做一件事就是尋找“無語菩薩”,在甘肅省博物館看到了“世另我”——“著急下班的打工馬”。
一份份攻略和口口相傳的裂變式種草中,曾經高冷端莊的“文物倉庫”一改往日莊嚴肅穆的刻板印象,畫風急轉,從門庭冷清到一票難求,博物館開演了“重生之我是頂流”的新戲碼——博物館俯身走下神壇,卻走進了人們的眼睛里,“每件文物都在可愛地發光”。
穿越時空的邀約
社會學家Bella Dicks的描述亦與如今打破了上千年“次元壁”的博物館不謀而合,也成為當代青年們自我表達的載體——“今天的博物館不再是物品的儲藏室……它們承諾帶給參觀者發現之旅,而不是把他們帶到布滿灰塵的櫥窗前走廊里。它們提供有關人們的生活和社區的景象和聲音,而不是讓參觀者圍繞著一堆令人起敬的物品贊嘆?!?/p>
今時之物乃古時之物,腳下之土亦是古時之土。從數千年時光中走來的器物和故事,修復室里的器物殘片各有其美。透過青銅尊的裂隙,能看到曾經裝的海貝。文物本身就是歷史痕跡,疊在文物之上的痕跡更加動人。每個細微的圖案、花紋,都是歷史的見證者,除開客觀上遙遠而冰冷的器物,它也是帶著故事、溫度、情感寄托的存在。
博物館中的頂流網紅——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人們親切地稱它為“堆堆”?!岸讯选钡娘L吹草動每每會在熱搜上一掛好幾條。7月,“堆堆”再次上新,“匠心妙手——三星堆遺址新出土文物保護修復成果展示”拉開帷幕。數據顯示,今年三星堆博物館周邊民宿的暑期預訂量,同比去年增長超15倍。青銅古樹和黃金面具所蘊含的古蜀文明故事,讓年輕人沉浸于“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并且持續一醒一醒又一醒的震撼之中。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視覺傳達系長聘副教授李德庚寫作《流動的博物館》時遍尋文獻,而他在所有關于博物館意義的論述中最喜歡的一句是美國詩人、批評家蘇珊·斯圖爾特曾提出的“抗拒時空壓縮的迫害”——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博物館的內核從未改變,它靠集合時空中的“碎片”事物,重新編織出一個烏托邦幻境,來幫助人突破“此時此地”的精神囚徒困境。觀眾得以跟著博物敘事一起,走出現實的重力場,走到時間流之外,跳出被時間坐標和空間坐標限定的那個“我”,去獲得日常生命之外的另一種體驗。
“人類文化在此凝固,過往歲月匯成史書?!弊?929年在村民燕道誠家院子里一鏟子挖到堆滿玉器的土坑以來,三星堆遺址就成了20世紀人類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一件件代表古蜀文明的文物從這里陸續被挖掘。
而今,考古經歷到第96個年頭,與大多數考古不同,一般考古都會變得越來越清楚,但從出土大量青銅面具和奇異雕像的那一刻起,三星堆文明就留下一個個神秘莫測的謎團,這些不計其數不按常理出牌的器物,帶給人驚世快意的同時讓人糊涂卻癡迷。
“三星堆之眼”,一批巨大的“手辦”叩響了古蜀王國神秘的大門。長達1.42米的金杖,精細的神祇紋飾,展翅欲飛的神鳥;高達2.6米的青銅大立人像,刷新了青銅人像的世界紀錄,衣冠華麗,神情肅穆,手執祭品;超過3米的巨大青銅樹,繁麗到無以復加的青銅祭臺,完美貼合銅像面部的黃金面具……接受祭品的青銅縱目面具似乎也是古蜀人自帶幽默基因的證明,雙瞳遠眺,耳大眼突鼻子高,面具的嘴角微微上翹,如同受祭時刻的滿意微笑。古人對自然力量的崇拜與寄托自然浮現眼前,《山海經》中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鳥”的記述也有了具體可感的形象,通天之木仿若古蜀國人將心之所念上達天聽。
這片土地,似乎有種莫名的引力。古蜀國先民們精湛的工藝水平、天馬行空的藝術想象力和獨特的圖騰崇拜構成了三星堆瑰麗的文明圖景,甚至讓后來者驚嘆到不停爭辯——這些東西到底來自遙遠的彼時,還是平行時空里的天外來物、同時代的外星文明。
修時間的人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文物是凝固的時間,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文物幾乎都是孤品,因此,文物出土之后,室內整理、保護和修復成為當前三星堆遺址研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事實上,數字化技術和智能科技手段已滲透到文物展示和研究全流程。3D打印、數字虛擬修復等新技術正不斷刷新文物的技術含量。專家們把珍貴的文物在電腦上數字建模,搭積木,拼拼圖,將難以細數的殘片復原,讓它們重新活過來,讓該組的CP重新聚到一起。
2022年,青銅大神獸從8號坑出土,與2021年3號坑出土的青銅頂尊跪坐人像,1986年2號坑出土的銅尊口沿,跨越37年的距離,它們實現跨坑相認,被完整地拼合成一件1.589米的銅獸馱跪坐人頂尊銅像。但事實上,剛出土時,頂尊跪坐人像和銅神獸,都被誤認為是相對完整的單件文物。
神獸背部有兩個錐體,人像膝蓋和雙腳底部有榫卯狀卡口,兩者尺寸相近。但這兩件文物本體很脆弱,且通高超2米,尺寸龐大,直接進行實地拼對實驗,有可能對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損傷。修復過程的每一步都驚險萬分,為此,文物修復師們決定,先在電腦中通過數字三維模型技術對文物進行數字建模,通過模擬配對幫它進行“數字重生”。
這是一項對精度要求極高的工作。近期,一支文物3D建模修復的視頻記錄了這個過程,揭開了三星堆文物修復的神秘面紗,而視頻中用以完成三星堆文物修復工作的那臺筆記本,正是堪稱14英寸最強輕薄本的華為MateBook GT 14——華為MateBook家族專業性能旗艦GT系列首款產品,在文物修復師的工作時間里,它的出現強勢秀了一波專業生產力。
大部分青銅器在剛出土時,都存在殘缺、裂隙、表面硬結物等病害,因此出土的第一步,文物保護專家們需要借助現代檢測儀器設備對文物殘片進行“體檢”,摸清基礎病史,才能進入修復環節。
經初步研究判斷后,文物保護專家們對兩件文物分別進行高精度的三維掃描,生成文物的三維數字模型,同時,根據需要對模型進行分割,以便后續進行更細致的分析和拼接。
以AI技術對三維模型進行智能計算分析,提取神獸與人像接觸面的幾何特征信息,計算特征相似性得到拼接的匹配度數據指標,通過整體受力分析,判斷拼接組合的平衡性,進一步以量化數據驗證兩件器物的“合體”拼接可行性與合理的拼接方式,而后在計算機上利用三維建模軟件進行數字模擬拼接。
在拼接過程中,需要不斷調整模型的位置和姿態,只有每一個茬口緊密對齊才算拼合成功,研究者們需要不斷模擬文物鑄造之初的材質和紋理,使數字模型更加接近實物的真實面貌——整個數字模擬和拼接過程涉及大量的數據處理、三維建模、計算分析以及物理引擎模擬等復雜任務,任何一個步驟都需要極強的算力支持、優秀的多核處理能力,以應對大量的并行計算任務,確保準確性和效率。
這聽上去并不算絕對復雜,但卻實在不容易——要在移動與固定場景中無縫切換,筆記本設備自然最佳。但筆記本電腦往往主打便攜,輕薄和性能難以兼得,它們無法與同等配置的臺式機或專業工作站相媲美,很難快速完成龐大的數據處理工作。
而華為MateBook GT 14之所以能夠深入三星堆文物修復工作,核心原因就是它擁有輕薄本天花板級別的強勁性能表現,能夠滿足文物修復工作在性能及屏幕顯示等各方面的專業、苛刻的要求。
科技讓過去擁有未來
“銅鳥一覺醒來,時間已經飛行了三千年,太陽還是那個太陽?!痹谙愀酃蕦m文化博物館三星堆特展上,一首名為《歷史的看客》的短詩讓我們明白什么是我們與文物和文明之間的關系。
每一件展品都凝聚著時間,也超越時間,面對“造物主之無盡藏也”,在考古現場,考古工作者將三星堆土樣儲存倉庫命名為“未來空間”,把過去交給未來,這是文物研究者們的浪漫;在科技與文明的十字路口,不讓任何一群人、任何一種文明掉隊,顧視往昔,走向未來,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讓沉睡于地下數千年的文物殘片跨越時空來相見,這是作為科技企業及華為的研發人員們堅守的浪漫。
作為被官方定位為“超能旗艦”的產品,華為MateBook GT 14搭載的英特爾?酷睿? Ultra標壓處理器能夠兼顧強勁的性能與優秀的能耗,可以充分滿足平面設計、工程制圖、視頻剪輯、3D渲染等各類專業人士的重載工作場景,亦能完美貼合用戶對專業顯示、輕薄便攜、先鋒設計等方面的要求。要將千年前的古文明通過技術手段重新還原,性能在三維建模、渲染和物理引擎模擬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文物的數字建模精度要求極高,需要更多的層數、更高分辨率的渲染,且建模時需要流暢,不能卡頓死機。
該產品擁有天王星散熱系統強大的散熱能力和Super Turbo 3.0技術的加持,能夠實現超能的極致釋放,CPU常態功率可以高達75W,Turbo狀態下,性能更可以釋放至瞬時115W,基本達到芯片巔峰狀態,完全稱得上是14英寸輕薄本中的性能天花板。
在數字建模的過程中,最好拼的是“神獸耳朵”,它們的殘片相對完整,茬口清晰。華為MateBook GT 14的專業級屏幕擁有144Hz高刷新率、1000nits超高亮度等特性,讓數字模型中“神獸耳朵”的細節纖毫畢現,更好地捕捉精細的幾何特征,準確查看每一層醒目的色彩細節,海量數據處理依然能保持快人一步,預覽茬口時保持高幀率,最終在幾厘米范圍內實現精細建模十幾個茬口,且每一個茬口都對得天衣無縫。
銅像頂尊部分的“拼接”難度更大,文物出土時已經被壓癟了,不僅變形,還殘缺了幾塊,所以專家需要考慮三維空間里的形狀復原和對接關系,并手動建模補全。此時,他們對于屏幕顯示效果的精細度要求非普通需求可比擬。
華為MateBook GT 14配備了一塊14.2英寸2.8K OLED全面屏,提供真10bit色彩顯示,同時支持100%DCI-P3、95%Adobe RGB、100%sRGB三種色域,每個色域的色準都達到了?E<1 的專業級標準,能很好保證色彩顯示的準確性。此外,配合華為專業的8種色彩管理、多種色彩模式等能力,專家們可以實現多色域切換的精準,在細膩逼真的細節展示中,更加快捷地進行多種場景畫面處理。
當銅神獸和頂尊跪坐人像分別通過建模完成修復后,細節的作用盡顯。專家們發現,在神獸尾巴處,有兩個特別的凸起。通過高分辨率的渲染,專家們在電腦上把細節精細放大、拖拽調整,如同現實中“擺弄”國寶一樣自如。這無比考驗電腦的圖形處理能力——華為MateBook GT 14本就足以適配絕大多數專業工作場景,值得一提的是,它還支持選配第三方的Hi GT Cube顯卡魔方,從而強上加強,獲得更好的擴展體驗和圖形處理性能,專業工作流處理更加迅猛,如同一種“隨身外掛”,可以縮短文物修復的時間。
專業的設計人士不可能不在意產品的工藝美學——在繼承華為筆記本家族高級簡約的設計調性基礎上,華為MateBook GT 14在設計語言和產品細節上實現了新的突破,帶來了與眾不同的星穹美學設計,加入華為星光燈,配備了星跡轉軸,開合猶如星軌轉動,充滿科技美感。
隔著歲月時空,遙望數千年的佇立。文物是點,歷史是線,文明是面。解碼過去的文物和歷史,在吉光片羽中追溯智慧與神跡,文物是歷史活著的證明,未來在歷史之中,在文物之中。我們和文物雙向奔赴,它曾是歷史的過客,我們終將也是,而借由科技,歷史向未來永生。就好像沒有永遠年輕的文物工作者們,但永遠有一代代年輕人為了文物事業前赴后繼。
前幾日,由四川衛視、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博物館聯合主辦了“青春Talk·考古新視野”——探索“三星堆文明”青年分享會,活動中特別強調了科技與考古的結合,展示了華為MateBook GT 14等現代設備的實際應用。在三星堆文物修復中遇到的復雜問題面前,其強大的運算能力讓它可以做到舉重若輕,以驚艷出眾的實力,強勢賦能文物修復工作,也讓更多年輕人看到這份職業的真實模樣——在風塵仆仆屏息靜坐埋首故紙堆之外,怎樣與前沿科技接軌,燭照幽微,守護歷史與文脈的印記,激活古老文物的生命力。
文物要“火”起來,要有“未來”,首先需要“活”下去,這是文物修復師職業的意義。中國文物修復工作者人才奇缺,當下已發現的文物數量,現在的修復師們幾輩子都修不完。而科技存在的意義,諸如華為MateBook GT 14存在的意義,是讓稀缺的、比文物更稀有的文物工作者們最大意義上的優化資源配置。文物工作者們在留存歷史的微痕,科技工作者們在用愈發強大的專業性能和數字化賦能,用科技讓人們感知文明的魅力,亦讓每份本難以量化評估的文明更為精確。
殊途同歸,這些承載著現代科技精粹的工具,雖僅是浩瀚歷史長河中的一葉扁舟,卻象征著我們對過往記憶的珍視與重塑。它們的存在不僅擴展了我們保護文化遺產的能力邊界,讓我們的認知能力不斷劇增,讓跨越千年的文明與科技得以對話,更昭示了一種愿景——科技,讓過去擁有未來。
縱然現在還不能對話,也不能否認有朝一日它們可以如同銅獸馱跪坐人頂尊銅像一樣借著“賽博之翼”完整跨坑拼接的可能性。借科技之力,我們能夠撥開重重迷霧,看到塵封記憶背后的真相,賡續綿延歷史的余韻,讓更多的歷史遺珍煥發新生,使過往不僅屬于回憶,亦可擁有璀璨的未來。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