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會市場觀察:哪些歌手最能帶票?
五月天北京鳥巢連開10場,張杰北京鳥巢連開8場,鄧紫棋鳥巢連開4場。張學友在廣州寶能觀致文化中心連開10場,陳奕迅在同一場館連開6場,劉德華在同一場館連開4場。這些連續演出的場次和入場觀眾都比2019年之前更多,而在北上廣深杭等大城市,每個周末,幾乎同時都有幾場大型演唱會在不同的場館上演。 有業內人士對南都娛樂透露,北京鳥巢的周末檔期都已經“很難搶”。
連續開唱,對歌手的體力和健康也是挑戰,“60+”的張學友因健康原因多次變更演出檔期;而五月天石頭也因為健康原因缺席了太原演唱會。有多年演唱會運作經驗的唐先生分析說,像張學友、劉德華、陳奕迅、五月天、周杰倫這樣的頭部歌手及公司都是提前布局,因為對市場有足夠的了解和把握;而在“后疫情時代”演出爆火之后,很多歌手也紛紛加入,2024年雖不及2023年時門票那么難搶,但演出的場次和頻次的確更多了,與此同時,分化的態勢也出現了。近日,南都娛樂采訪多位演唱會市場資深從業人士,繼續探討當下的演唱會市場,“帶票,仍然是演唱會市場的核心問題”。
帶票的歌手增加了嗎?“行業期待更多的帶票歌手”
在常年做演唱會落地廣告的江先生看來,“帶票”是個冷冰冰的詞匯,“因為把演唱會的商業屬性凸顯出來了,誰能帶票,誰更好賣,是首先考慮的問題,演出商更多就是做生意,會有相應的帶票能力評測”。但江先生也承認,大型演唱會本身就是市場行為,演出商首先是商人,有情懷的演出商也是商人,“那些穩賺的項目,大家都要搶的”。
江先生談到大型演唱會有其特有的運作規律,一些“巨無霸”公司幾乎搶占了市場的過半份額,甚至有自己的售票系統,對于一些地方演出公司來說,就很難拿到優勢資源,“帶票的歌手,大家都看在眼里,有的你想搶都沒有資格,很多穩賺的項目,能入點小股都是幸運。在疫情之前,一些項目是穩賺的,張學友劉德華這樣的資深天王,還有陳奕迅周杰倫五月天,一般的公司根本拿不到。當然也不是只有大公司能拿到資源,如果你能取得藝人經紀團隊的信任也是有機會,但這是小概率事件”。
從2019年到2024的五年,演出市場的迭代非常明顯,但在江先生看來,最能帶票的歌手還是那么幾個,“從絕對數量上來說,當然還是有增加的,比如薛之謙、林俊杰,其實林俊杰在2019年之前就已經很能帶票了;女歌手里的蔡依林、張韶涵,甚至比2019年更好。另一方面,李榮浩、周深、王源等也賣得很好。能在體育館或者體育場連開兩場及以上的,都是有帶票能力的。演唱會門票最能體現歌手人氣,因為都是真金白銀”。
唐先生也認為,擁有帶票能力的歌手多了肯定是好事,所謂的百花齊放,“音樂類綜藝也給很多歌手增加了人氣,很明顯的例子就是《樂隊的夏天》對于樂隊的推廣,像新褲子、痛仰等大樂隊都可以開到體育場,這在2019年之前也是需要想象力的。從行業的角度看,演唱會市場的火爆必然對音樂行業有明顯的助推,樂手們能賺到錢,燈光音響幕后工作者能賺到錢,大家也都在拼各種先進技術和特效,都想著玩點新花樣,當然是好事”。
哪些歌手最能帶票?“你有歌,你能唱,大家還是愿意來”
江先生以劉德華為例,廣州演唱會時門票幾乎成為“理財產品”,“這就是頂流的影響力,很多聽劉德華的歌迷,都是有消費能力的人群,而且因為劉德華比較少開個唱,對很多人來說都是集體回憶。更重要的是,劉德華的口碑一直很好,幾十年的作品積累,形象一直很正面,也是出了名的對歌迷好,很舍得為演唱會做投入”。張學友、劉德華這樣的天王仍然是真正的“頂流”,江先生說雖然在社交媒體上他們可能不像現在的“當紅炸子雞”那么活躍,但現實票房號召力還是擺在那里的。
口碑維護對于歌手來說真的太重要了,在唐先生看來,演唱會的主力消費人群雖然是粉絲,但“路人粉”也很關鍵,“很多歌迷不像粉絲那么瘋狂,要幾個城市跟著偶像跑,但因為在地性,甚至可以說得路人者得天下”。唐先生還以許巍和樸樹為例,這兩位都不算是偶像歌手,但也有自己的固定忠實粉絲,為何他們的巡演可以賣得好,也因為有很多“路人粉”,“很多人喜歡他們的歌,但不追星,能去他們的現場一起聽歌唱歌有另外的精神享受,這些歌手和團隊不玩粉絲經濟這一套,但路人緣夠好也可以保證”。
唐先生也舉例道,汪峰在一個階段特別好賣,尤其是《春天里》的時期,“其實汪峰的創作能力大家有目共睹,很多綜藝節目也還在翻唱他的歌,這些年也依然有不錯的作品,但因為一些原因,不像前幾年那樣好賣了”。從市場規律來說這些都屬于正?,F象,唐先生說,一個比較簡單的規律就是要求歌手有持續的爆款,或者隔幾年有一首“現象級”的歌曲,“就像萬能青年旅店樂隊,草東沒有派對樂隊,各自的第二張專輯都保持了較高的品質,甚至能收獲一批新的歌迷,就沒有不好賣的道理”。
廣州本地演出行業從業者鄭女士特別關注女歌手市場,她認為近些年唱功過硬的女歌手反倒比前些年更能帶票,林憶蓮張惠妹這樣的天后之外,諸如梁靜茹、A-lin都可以賣得很好,而徐佳瑩、楊乃文這樣的實力歌手現場也很好看,“女歌手演唱會可能不像男歌手演唱會的粉絲反應那么瘋狂,但開票之后可以持續售賣,乃至到演唱會開場之前也可以賣得不錯。其實相對于偶像歌手,實力型歌手的市場風險是相對較小的,你有歌,你能唱,大家還是愿意一起來看的”。
偶像帶票能力的風險?線上線下的人氣并不相同
唐先生和江先生都認為,偶像及團隊一定要對自己的票房號召力有清醒的認識,不能被社交媒體的數據所遮蔽。唐先生回憶說,在一個男子團體剛出道最火的時候,團隊沒有準備好演唱會就出來“收割”,導致現場體驗很差,“演唱會現場最怕的就是糊弄,尤其做巡演更不能馬虎,演唱會和歌友會必須交代清楚,甚至有些歌友會就不該賣票,口碑一旦塌了,就很難再重建起來”。
而在短視頻平臺火熱之后,很多“資深”歌手都喜歡玩短視頻,也希望借此重塑人氣,甚至收獲年輕歌迷,唐先生也認為一定要分清楚真正的號召力,“在短視頻平臺即便是有人氣,但很多人是看插科打諢,可能你是個還挺有意思的人,但距離真正的演唱會買票還有很大的差距”。唐先生舉例說一個熱衷短視頻直播的歌手,和很多“頭部”網紅關系很好,以為借短視頻平臺可以重現當年輝煌,但真正到線下演唱會還是反響平平。
關于偶像派和實力派,江先生就看得更實際,“先不去做分類,能把成千上萬的人吸引到體育場館本身就不容易,更何況還要人家花錢買票,不是說實力派就比偶像派更高級,很多偶像也是兼具實力的,你能說劉德華不是偶像嗎,但人家就是能唱,各方面管理得都很好。很遺憾的還是,很多當下的偶像歌手也不是不能唱,就是沒有出圈的歌,沒有路人緣,就比較難突破”。
對于粉絲效應,江先生也有自己的看法,“之前有一個說法,不算權威的調查,但有一定道理,就是當下的所謂頂流,真實的數據,也就是擁有的真實愿意為偶像花錢的粉絲,最多可能也就15萬左右,但這些粉絲可以做出1500萬的效果,而有這個體量粉絲的偶像歌手,在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開巡演,也就只能開這幾個大城市,巡演場次一多就難以為繼。所以與其花錢去玩粉絲經濟,不如踏踏實實做幾首好歌,但吊詭的就是,這些偶像的歌質量其實也不算差,就是很難出圈,也算是當下偶像歌手的困境”。
自媒體時代之前是有了作品才成為偶像,現在是成了偶像再去尋找作品,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而對于演唱會現場來說,就更直接和殘酷。鄭女士也感慨說,有的演唱會怎么都能賣得出,有的則是怎么都賣不出,廣告宣傳也沒有太多作用,但也必須得做。對于很多上升期歌手來說,開個人演唱會是一個臺階,必須邁上去,所以團隊寧愿賠錢,“從市場規律來說,有賠有賺都是正?,F象,做下去才有可能被熱門綜藝看到,被更多人聽到,局面打不開也沒辦法,因為這就是現實”。
帶票并不等同于流量,通常流量是免費的,還會有作假空間,演唱會門票卻只有賣得動和賣不動。帶票能力仍然是演唱會經濟的核心競爭力,但江先生等業內人士也認為,演唱會除了商業屬性還有其他功能,不能惟“帶票”是瞻,而能夠帶票的歌手也要把更好的體驗回饋給市場和歌迷才是正道;綜藝熱度會散去,短視頻風浪更是虛幻,各種迭代之后,只有好作品可以長尾流傳,持續“帶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