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文物的無主墓碑,也不應被隨意當成鋪路石踩在腳下
老墓地、骨灰盒無人認領的現象,并不少見。但其后人先自棄,并不是我們可以隨便處置的理由。一定程度上說,如何對待無主的墓葬、墓碑,折射出文明的程度。
責任編輯:辛省志
近日,浙江某古鎮景區的一條石板路,有一塊鋪路石被發現是一個墓碑,碑上有幾行字,能認出“全家六口殉難于此”等字樣。工作人員解釋,這段路是鎮政府以前鋪的,“不少用來鋪路的石板是明清墓碑,并不是什么文物,被人遺棄又沒有人祭拜,就用來鋪路了?!?/p>
從網傳圖片看,這塊墓碑的碑文顯示“醫士顧紫臺之墓”。從“醫士”一詞及碑文所用繁體字判斷,這可能是一塊民國時的墓碑。比之明清墓碑,時間更近了很多,當更不是什么文物了。
但是,不是文物,并不意味著就沒有保留的價值。
首先是墓碑在死者后代親屬心目中的價值。這些墓碑無人祭拜,或許是逝者的親屬都已不在人世。畢竟碑文顯示逝者一家六口全部殉難,立碑者是其表弟和妹婿。但或許他們還有其他的親人在世,只是當時處在亂世之中,無法來祭拜,后人們則已經不再知曉墓碑所在了。
即使這塊墓碑的主人確實沒有后人在世了,但這塊墓碑,仍然給人們留下了了解當時情況的一個線索。此碑從形制到正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