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判《洛麗塔》:一樁跨越七十年的文學公案
“無論小說有多么精彩,它都無法彌補真實的創傷和痛苦?!?br />
如果簡單地相信美的東西一定是真的、善的,往往會被更深地傷害。
不管薩莉是不是《洛麗塔》的原型,她都不是唯一被忽視的、遺忘的。
責任編輯:李慕琰
“何為我犯下的惡行?/引誘者,罪犯——我讓整個世界/渴慕我那可憐的小女孩,/就給我這樣的稱謂?”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在他的俄文詩《何為惡行》里這樣寫道。
在日內瓦湖畔的蒙特勒王宮飯店,納博科夫和他的妻子薇拉一住就是十幾年。他喜歡在卡片上寫作,之后再謄抄、擴寫、重組,直到這些卡片變成他的小說?!栋屠柙u論》的編輯來訪時,發現納博科夫的英語帶有夸張的劍橋口音,偶爾夾雜些許俄語發音。雜物間里放著土耳其語和日語版的《洛麗塔》。
他的名字永遠跟小說《洛麗塔》連結在一起。自從1955年出版以來,這本書在全世界賣出了超過六千萬冊。有時候,《洛麗塔》與喬伊斯的《尤利西斯》、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一樣,被視為20世紀的文學經典,當然,它遠沒有前者晦澀,也沒有后者冗長。它們都用詩一樣的語言重新定義小說,但顯然,《洛麗塔》是最為“成功”的。納博科夫出生成長于俄國,在美國以炫技的英語寫出這部作品,最后,用它的版稅在永久中立國瑞士的酒店度過余生。
薩拉·魏恩曼(Sarah Weinman)是一位生活在紐約的記者和犯罪題材專欄作家,她想跟納博科夫來一場對質,問他:《洛麗塔》的原型,是不是1948年那個11歲的女孩薩莉·霍納(Sally Horner)?在新澤西州的卡姆登,薩莉被一個五十多歲的男人誘拐、強奸、精神控制,長達21個月。男人自稱是FBI探員,帶她躲躲藏藏,扮演她的父親,橫穿整個美國。
當然,納博科夫不可能再回答,他已于1977年去世。1985年,一顆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在家鄉圣彼得堡,他的故居被改造為納博科夫博物館,然而數年前,博物館的外墻被不明身份的破壞者涂上了“戀童癖”幾個字,館內工作人員還收到了恐嚇信。
2024年6月,魏恩曼花費數年采訪和查找資料寫成的《洛麗塔原型》(The Real Lolita),出版了中譯本。她和很多人聊起《洛麗塔》,有人說這是自己最愛的小說(或之一),有人從沒讀過卻發表意見,有人對這本書深惡痛絕,有人根本不屑于讀它。沒有任何人持中立態度。但當她問到薩莉·霍納的真實事件,卻沒人知道。
魏恩曼想通過真實的洛麗塔,來“審判”小說《洛麗塔》?!盁o論小說有多么精彩,它都無法彌補真實的創傷和痛苦?!彼嬖V南方周末記者?;蛟S也可以說,這是紀實與虛構、新聞與文學之間,一場特殊的競賽。
1948年8月,薩利·霍納失蹤六周后,警方在大西洋城一家家庭旅館找到的薩利照片。(真故圖書 圖)
如何閱讀《洛麗塔》
“在如今重視受害者聲音的時代里,那當然是個問題”
魏恩曼在16歲那年第一次讀《洛麗塔》,她意識到納博科夫做到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小說的敘述者是不可靠的,讀者必須時刻加以懷疑?!奥妍愃俏业纳?,欲望之火,同時也是我的罪惡,我的靈魂。洛—麗—塔?!倍潭處拙湓?,順著魏恩曼年輕的脊椎呼嘯而過。她感到不舒服,卻又臣服于亨伯特·亨伯特的話語。亨伯特想讓讀者知道的“真相”,與讀者的懷疑相互對抗。
納博科夫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他的祖父曾擔任亞歷山大二世時期的俄國司法部長,他從小通曉俄語、英語和法語。俄國革命后,納博科夫一家開始了流亡生涯。
留學生斯蒂芬(Stephen Nashef)剛剛從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畢業,像納博科夫一樣,斯蒂芬也擅長使用外語,他用中文寫了近20萬字的博士論文,還經常從事中英之間的文學翻譯。斯蒂芬成長于英國劍橋附近的一個小鎮,而劍橋三一學院,正是納博科夫求學的地方。
15歲時,斯蒂芬第一次讀《洛麗塔》,主要是覺得題材刺激,但很快就把內容忘了。二十多歲時,斯蒂芬決定重讀一遍,因為他在一篇訪談里讀到,納博科夫說這部小說是受世界上第一只會畫畫的猩猩啟發,它畫下了自己籠子的柵欄。斯蒂芬意識到,他需要從文學的角度重新理解《洛麗塔》。
在英語世界,“納博科夫是幾乎廣受贊譽的作家,我認識的人都喜歡他的寫作,尤其是他的文筆和幽默,”斯蒂芬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洛麗塔》是最具爭議的作品,因為題材的確涉及各種倫理問題,故事不是從洛麗塔的角度講的,她作為人物似乎更多地是用來探索亨伯特心理狀態的工具而已,而在如今重視受害者聲音的時代里,那當然是個問題?!?/p>
納博科夫喜歡托爾斯泰,卻對陀思妥耶夫斯基嗤之以鼻。在斯蒂芬看來,原因可能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信仰很深,不只是基督教信仰,而是他對某種“真理”的堅信。但納博科夫對于在作品中挖掘真理持懷疑態度,他在表象中嬉戲。
斯蒂芬認為,雖然納博科夫的小說一般使用第一人稱,但主人公往往不自覺地流露自己的可悲、可笑、可憐或可惡,《洛麗塔》正是如此。亨伯特的風趣和文采讓他有一定的魅力,但是隨著故事的進展,魅力背后的齷齪逐漸顯現?!坝谑?,納博科夫的猩猩故事可能不只是玩笑。人用來表達自己的語言,其實是籠子的柵欄,把我們困住了。而納博科夫對給我們看籠子的存在感興趣,而并不想講什么‘真相’。這是非常絕望的世界觀,但對他來說,這種有趣的絕望遠好于相信什么理念?!彼沟俜艺f。
納博科夫1899年出生于俄羅斯,1955年出版了用英文寫作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