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育飛 | 曠代“記者”蕭穆及其日記
蕭穆對世界的廣泛興趣及其堅持書寫的恒心,最終使《敬孚日記》成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社會的重要記錄,也堪為近代掌故淵藪。以蕭穆為代表的這類“獨立記者”,是近代值得關注的特殊讀書人群體。
責任編輯:劉小磊
蕭穆文集《敬孚類稿十六卷》。
生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的桐城文人蕭穆(字敬孚,1835-1904),是桐城派的古文名家、方志學家、文獻學家。在他的《敬孚日記》公布之前,古文家及晚期桐城派的重要學者,是蕭穆主要的身份標簽?!毒存谌沼洝返挠坝∮绕涫钦肀尽妒捘氯沼?span class="nfzm-web-style--kaiti" style="font-family: 楷體, 楷體_GB2312, SimKai,Kaiti, Kaiti SC, STKaiti;">》(鳳凰出版社,2024)的出版,將修正這些歷史評價。這部日記的整理者之一蔣明恩在“前言”中說:“通過蕭穆日記,我們能夠窺見晚清社會的變遷、學術的動態演進以及時代人物的浮沉?!苯?40萬字的《蕭穆日記》完全當得起這個評價。畢竟,《蕭穆日記》將為晚清研究提供極為宏富的新材料。至于日記作者蕭穆,我以為《蕭穆日記》整理本的廣泛研讀,將讓世人熟知他作為晚清社會重要記錄者的面相。一言以蔽之,蕭穆是晚清時期具有曠代意義的“記者”。
百萬字長篇日記時代
蕭穆記者身份的取得,乃在于他把一生見聞,有意識地記錄下來,由此構成的日記,蔚為大觀。今存蕭穆日記起咸豐十年(1860),迄光緒三十年(1904),時間跨越四十五年,篇幅超過二百萬言。
倘若僅以日記記載的時間長度與篇幅而言,蕭穆日記雖足稱巨觀,卻并非“孤篇橫絕”。與蕭穆生活時代大體相近的前賢與后輩,均有規模超百萬字的日記存世。曾國藩日記起道光十九年,直寫到辭世前的同治十一年,跨度達三十三年。郭嵩燾日記起咸豐五年,止于光緒十七年,前后三十七年;世所稱的“晚清四大日記”,李慈銘《越縵堂日記》起咸豐四年,終光緒十四年,跨越三十五年;葉昌熾《緣督廬日記》起同治九年,迄民國六年,跨度達三十八年;王闿運《湘綺樓日記》起同治八年,終于民國五年,首尾有四十七年;《翁同龢日記》起同治八年,迄光緒三十年,跨度達四十七年。其他如趙烈文日記,起咸豐二年,終于光緒十五年,時間跨度三十八年。此類超百萬字的長篇日記在清嘉道以后紛紛涌現,表明中國至此進入百萬字長篇日記時代。此類百萬字長篇日記,是19世紀中葉以后中國讀書人體察自身與觀照世界的新的表達方式。蕭穆正處于這一學術與人生表達的新周期之中,其日記也是長篇日記時代崛起的一座高峰。
蕭穆日記有與曾國藩、趙烈文等人日記相近者,如多記載耳聞目見,而極少囊括所撰詩文全篇。這與李慈銘、王闿運等人多于日記載詩文作品,以日記為“著述倉庫”的特點很不一樣。在蕭穆而言,他始終留有多副筆墨,以多種雜記形式,記載所聞見的世界。他寫日記,卻同時記下諸多雜稿,與日記文本相呼應,體現了一個時代記錄者的基本素養。換言之,蕭穆對記錄世界有相當的自覺。于是,盡管同是記載日常生活,蕭穆與曾國藩、趙烈文等人也有很大差別。在曾、趙等人,日記所載是自家所見所聞,是外部事物闖入自身后的應激式記錄。在蕭穆,不僅有外部世界闖入后的記載,更有大量自己主動探尋的內容。這種主動的尋訪,有對自我的寫照,有對外在世界的積極勾勒,更有對歷史掌故不倦的求索,蕭穆將其通通寫在日記中,于是,他的日記仿佛記錄近代社會的記者采訪本。
蕭穆手跡。
悉為記錄
起初寫日記時,蕭穆受理學家及桐城先輩戴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