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偉大變革,書寫青春華章——南方報業、北大中文系聯合開展“走進南方”專題調研活動紀實
廣東是中國的“南大門”,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浉郯娜赝耐?、同根同源、血脈相連,雖然發展方式各不相同,但在“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下正逐步走向融合,煥發出新活力。作為新型主流媒體——南方報業傳媒集團(以下簡稱“南方報業”)一直密切關注粵港澳大灣區的變遷,記錄和推動著三地共同發展。
南方報業作為北大中文系思政實踐課教育基地,去年開展的首期思政實踐活動深受北大學子歡迎,在校園內掀起一股了解南方、走進南方的熱潮。今年暑期,第二期“走進南方”專題調研實踐活動啟動,通過調研走訪讓北大學子更好地了解媒體融合發展現狀,目睹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成就,激發廣大學子奮發學習、熱愛祖國,以青春之我,擔時代之責。
8月1日—6日,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以下簡稱“北大中文系”)16名師生走進南方報業進行參訪交流,與南方報業青年一同深入廣州、深圳、東莞等大灣區腹地,將“認識中國”的理念落實到親身觀察中,完成“新型主流媒體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聚變’”“科技創新引領發展”“嶺南文化傳承”等四個調研課題。
本次實踐活動由北大中文系黨委副書記葉威惠、團委書記張辰帶隊,南方報業傳媒集團黨委委員、副社長,南方新聞網黨委書記、總裁侯小軍擔任調研組指導老師。
走進南方報業,“兩端一云”盡顯活力
開課儀式
8月1日上午,“走進南方”專題調研啟動儀式暨思政實踐開課儀式在南方報業舉行,中文系調研團全體師生以及南方報業青年代表參加儀式。
侯小軍對中文系師生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他以“過來人”的身份和學生進行親切交流,勉勵大家在實踐中用心觀察、積極體驗,感受廣州和南方報業的發展活力,祝愿大家在高質量完成思政實踐課程的同時,又能收獲一份難忘的大灣區記憶。
葉威惠代表中文系感謝南方報業提供的寶貴機會和精心安排,希望同學們帶著問題去探索,用心去觀察,在實踐中厚植家國情懷、涵養進取品格、增長知識、擴大見識、提升綜合素養。
隨后,學生代表陳巧桐和吳浩楠分別發言,表達了對南方報業的誠摯感謝?!白鳛楸贝笾形南档膶W生,認識中國不只是在高聳的象牙塔上瞭望,更應在田野上、在大地上、在真實可感的社會中體驗觀察,主動思考,不負此行?!?/p>
最后,南方報業青年代表同北大中文系師生進行了座談交流,面對同學們對于媒體行業發展、記者工作特性等方面的問題,南方報業青年代表真誠地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其愛崗敬業的態度、認真細致的作風和在每一個閃光的瞬間尋找職業認同感的行動,讓同學們為之動容。
開課儀式結束后,同學們深入南方報業參觀,重點圍繞“兩端一云”了解新型主流媒體的建設成就。“兩端一云”是南方報業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深入推動主流媒體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即:全力推動南方+提檔升級、建設今日廣東國際傳播中心(GDToday)和打造支撐服務全省媒體融合的統一技術平臺“南方智媒云”。調研團依次走進南方智媒云、南方都市報N視頻、南方+、南方網等單位,在生動講解和實地走訪中汲取南方報業轉型的智慧。
參觀N視頻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睆膫鹘y紙媒到新媒體時代,以大眾視角看,可能只是鉛字到屏幕的變化,卻不知轉型背后的波瀾起伏都彰顯著智慧與勇氣。在不同單位走訪后,同學們對傳統紙媒向“報、刊、網、端、微、屏”全媒體傳播矩陣的轉變有了初步認識。在南方智媒云,大家看到新興媒體發展的未來趨勢,在推進媒體融合發展中,南方報業非常重視自主技術平臺和能力建設,南方智媒云正是集團重點打造的總技術底盤。
透過大屏幕上實時更新的數據,大家看到南方報業強大的影響力,了解了主流媒體如何牢牢掌握輿論話語權,宣傳好主流意識形態和主流價值觀,真正理解了“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深刻含義。此外,大家通過觀看南方+、N視頻等推出的視頻產品,直觀地感受到其鮮活生動的風格,也被其中的優質內容深深吸引,將宏大的“轉型”概念化為具象。
虎門炮響驚醒睡獅,回望歷史吾輩當自強
廣東是中國的“南大門”,是改革與開放的象征,也是近代史上最先遭到沖擊的地方。在東莞市虎門鎮,威遠炮臺舊址依舊在珠江入??谝倭?,訴說著滄桑和屈辱的故事,旁邊的海戰博物館人頭攢動、摩肩接踵,滿是前來參觀的游人。
參觀威遠炮臺舊址
8月1日下午,調研團來到海戰博物館,重回鴉片戰爭年代,真正走入那段激蕩的歲月。海戰博物館的展館設計頗為巧思,走進博物館門口,一個巨大的雕塑映入眼簾,西方工業文明砸開晚清版圖的瞬間被凝固定格,數條鐵鏈象征著西方列強捆綁中華民族的枷鎖。展覽講述“鴉片戰爭前的中西方世界”,將東西方在鴉片戰爭前的政治經濟文化情況一左一右進行陳列和介紹,置身其中猶如穿行歷史,厚重與沉思撲面而來。
從展廳走出,調研團來到威遠炮臺舊址,觸摸斑駁的墻面和冰冷的大炮,在海風中眺望,曾經英國戰船氣勢洶洶涌來的江面,已有氣勢恢宏的虎門大橋橫跨其上。當年炮火燃燒之處,已成為市民望海憑吊的場所。在講解中,大家被當年那批遭遇變局時勇敢向前,為保家衛國不怕犧牲的愛國志士所感動,也增強了背靠強大祖國的自豪感。
科技創新推動發展,低空經濟引領潮流
“廣深港”科技集群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連續四年居第2位,廣州在“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排名中位居全球第8位??萍紕撔屡琶€居前列的背后,是廣州科技“硬核”實力的體現。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廣州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效斐然,其中,低空經濟產業和芯片產業發展迅猛。
參觀小鵬匯天、億航智能公司
今年5月22日,廣東省公布《廣東省推動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競逐低空經濟產業高地。調研團先后來到小鵬匯天和億航智能兩家在載人飛行器研發領域領跑的企業。參觀過后,調研團和企業工作人員就低空經濟發展前景、技術迭代及政策法規等方面進行交流,期待著低空經濟的發展紅利惠及千家萬戶。
以低空經濟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令人大開眼界,芯片為代表的關鍵核心技術也讓調研團感受到科技發展的活力與難關。穿上鞋套和無菌袍,走進粵芯半導體的智能化生產車間,這是調研團成員第一次近距離接觸高度智能化的芯片生產流水線。得知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芯片是以這種方式生產,大家都連聲贊嘆。盡管關鍵的設備仍依賴進口,中國科技的追趕任重道遠,不過大家對中國半導體的未來發展充滿期待,有志于以多種方式助力科技進步,為中國科技增添蓬勃活力。
深入粵港澳大灣區 感受新時代融合聚變
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11座城市握指成拳、優勢互補、協同發力、融合發展,譜寫了恢弘壯麗的篇章。大灣區融合,交通先行。此前,舉世矚目的世界級工程港珠澳大橋已經橫跨伶仃洋,拉開了織就跨海交通網絡的序幕。6月30日,又一超大型交通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車運營,深圳、中山之間的車程由此前的近2小時縮短至約30分鐘,一橋飛架珠江口東西兩岸,使得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更加緊密地連接在一起。
參觀深中通道展廳
成就背后,是技術攻克的一個又一個難關。如何在復雜的海域建設世界最長的雙向八車道海底沉管隧道?在實地體驗深中通道的便捷之后,走進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展廳,調研團了解到,為實現這一目標,科研人員分別為開鑿巖石、收集巖石和清理淤泥研發了全新設備,也為深中通道建設量身定做了世界首艘沉管浮運安裝一體船。實現大灣區互聯互通的重大工程背后,都是中國建設者們攻堅克難的創新與探索。
參觀“大潮起珠江”展覽
在“大潮起珠江——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展”中,調研團近距離感知了深圳從一個小漁村華麗蛻變為領跑全國的創新城區。在生活微觀與宏大的歷史相結合的展覽中,大家被“殺出一條血路來”和“拓荒?!钡木裆钌罡袆?。2018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深圳參觀“大潮起珠江——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跟隨總書記視察腳步,調研團走進展覽,感受那段開天辟地、敢為人先、蕩氣回腸的歷史。
從改革開放的壯舉,到深中通道建設的奇跡,一以貫之的是勇往直前的拓荒精神和腳踏實地的默默耕耘,這將持續激勵著調研團成員砥礪前行、勇往直前。
探幽嶺南文化,觸碰中西交流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凝聚和引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砥礪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嶺南文化的歷史淵源、藝術特色是什么?如何擦亮嶺南文化名片,增強文化自信,傳承和保護好嶺南文化?也是新時代擺在青年面前的“現實問題”。
8月4日上午,調研團一行走進坐落于從化鳳凰山麓的中國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中國國家版本館主要承擔國家版本資源規劃協調、普查征集、典藏展示、研究交流和宣傳使用職責,建有中央總館和西安、杭州、廣州分館。剛接近廣州分館主樓,同學們便被“植根中華”的格木古樹、厚重雄偉的“文明基石”所震撼?!扒飳懹?,華夏有章”,同學們在中華版本形態嬗遞中體會中華版本的演變歷史,從版本源流、材質更新、技術進步等多個維度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紅色印記,映照初心”,在紅色廣東專題版本展,同學們沿著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脈絡,回顧中國共產黨在廣東團結帶領廣大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光榮歷史;“互鑒千年,融通未來”,海上絲綢之路專題展以時間為經、版本為緯,彰顯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偉大倡議的歷史底蘊和宏偉前景。于行走之間,調研團切身體會廣州分館如何具體落實“中國高度、世界廣度、技術銳度”,感受到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鮮明的嶺南特色和強烈的時代氣息。
參觀永慶坊、粵劇藝術博物館
從版本館走出,調研團一行來到永慶坊和粵劇藝術博物館。當騎樓、粵劇、廣繡等具體的文化形態展現在眼前,如何傳承嶺南文化變成真實可感的問題。調研團穿梭在巷陌之間,體會著新與舊的融合:一面是古老街坊“修舊如舊”,平衡商業與人文,在創新思維的不斷推動下實現華麗轉變;一面是西關大樓巋然不動,向遠道而來的人們講述古老智慧。大家在轉角間感受時代巨變,于俯仰間探察文化氣息,嘗試解開永慶坊傳承嶺南文化的密碼,破解嶺南文化傳承問題。
參觀沙面
歷史決定了廣州是一座交織著中外氣息的城市,沙面歷史文化街區恰是一個微縮的歷史文化窗口。調研團行走其間,150多棟歐洲風格建筑靜靜矗立,訴說著近代租界的歷史煙云,承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氛圍,如今的沙面依舊與外界有明顯的地理界線與文化差異,形成了功能相對完善、具有中西文化交融特色的歷史街區。
廣州,新舊同框,東西交融,與時代同頻,與歷史呼應。如何傳承嶺南文化,賡續中華文脈,調研團成員在努力尋找這一份“嶺南答案”。
腳踏綠美鄉村,體感智慧農業
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當前,廣州正以頭號力度推動“頭號工程”,以“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百千萬工程”)作為“二次創業”再出發的“破題之鑰”,努力推動鄉村振興。
落地在增城區派潭鎮的南方鄉村振興綜合體項目是這個“大工程”的一個“小切口”,建設運營主體為南方報業傳媒集團,項目打造了以“傳媒+現代農業、農旅、研學、康養”為特色的鄉村振興綜合體,規劃建設了現代農業產業創新引領區、智慧農業示范區、田園休閑體驗區、生態康養度假區等四個功能分區,努力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戰略高地、廣東鄉村振興示范標桿,對推動增城區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觀南方鄉村振興綜合體
8月5日上午,在相關負責人的帶領下,大家了解并品嘗了“喝著山泉水長大的絲苗米”,通過參觀直播室體會到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的強大力量,戴著草帽行走在田地,感受著鄉村振興戰略賦予土地的勃勃生機。在這里,人們可以齊根收割金黃的水稻,腳踩脫谷機脫粒,手扎稻草堆;可以去相框點借景高埔水庫,為自己拍一張稻田寫真;還可以去美猴王稻田畫邊乘坐彩虹熱氣球,一覽希望的田野……昔日的僻遠鄉村搖身變為農業樂園。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落實產業幫扶政策,做好‘土特產’文章?!?/p>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崩笾v來是嶺南的亮麗名片,8月5日下午,調研團一行來到從化荔枝文化博覽園,親身感受農業現代化和智能化的實踐。
參觀從化荔博園
智能化是從化荔博園的關鍵詞。荔博園有三個革新點:前期,利用高接換種、無人機授粉等技術,縮短培育年限,提高單樹產值;中期,創新試驗荔枝石斛共生、荔枝板藍根共生等模式,實踐立體農業,充分利用空間;后期,利用華隆國財保鮮有限公司的創新凍眠技術,保留荔枝口感,延長儲存時間。一顆顆甜美的荔枝背后,是農人代代經驗與新質生產力的緊密結合。通過參觀調研團認識到新型的生產模式離不開科技人才的托舉,產業更新更需要人才的支撐。
結語
腳踏祖國大地,聆聽時代脈搏。六天的廣東之行讓調研團對廣東從陌生到熟悉、從新奇到不舍。無論是“新型主流媒體”的困難與對策,低空經濟的前景與思考,還是深中通道的宏偉震撼,嶺南文化的厚重鮮活,都構成了調研團獨特且難忘的廣東記憶。
走進南方,不僅是走進南方報業,更是走進廣東,走進祖國的南方大地。認識中國從來不是紙上談兵,調研團也絕不會“躲進小樓成一統”,而應“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腳踏實地,深入基層,拾取散落在街道的市民聲響,鏈接隱藏在個體里的城市記憶。作為時代青年,如何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如何與國家與時代同頻共振,如何擔當時代責任,奏出時代強音,始終是大家不斷探索與實踐的問題。而廣東這座歷史厚重的城市,也將以其敢為人先、開放包容的城市氣質,成為大家心中永不磨滅的文化影像。
調研成員感言
這六天里,我們“走進南方”,深入了解南方報業傳媒集團主流媒體轉型建設之路,近距離接觸記者老師,用體察世界、社會的初心與眾多感動的瞬間構筑“記者”印象;我們參觀了深圳“大潮起珠江”展覽館,感慨一座城市繁華背后的苦與樂;我們也在街頭巷尾,感受“羊城”廣州時刻起伏跳動的心臟......新奇的體驗讓我認識到,理論要有高度,思想要有深度,實踐亦要有厚度。流連于書本知識之外,我們更要用自己的眼光觀察更為廣闊的社會,昂首做思想的蘆葦,以堅韌的心性迎難而上,以成長的姿態勇擔時代賦予的責任與使命。
——姚子墨
在南方報業的記者身上,看到了對理想的執著追求,也看到他們對每個閃光瞬間的珍惜與長久的思考、堅持,以及不斷地自我更新適應新發展;走過永慶坊的青石板,非遺作坊里巧奪天工的象牙球、廣繡讓我驚嘆不已;粵劇傳承人從“戲子”到自立自強愛國先驅的浩然正氣,腦溢血后堅持著演完最后一場戲、雙目失明而仍然抖擻的精神讓我肅然起敬;用手觸摸威遠炮臺滄桑的石壁,百年前的歷史從未冷卻,而又被今日的驕陽曬得滾燙。幾天的時間,一座有眾多歷史交疊的城市,一群人前前后后走過天橋,夏季傍晚的余熱還未散去,燈火已經通明。這也許是我最接近不同的生活、生命、歷史和未來的一個時刻。
——陳巧桐
對我來說,這次廣州實踐還是收獲頗豐的,主流媒體轉型、傳承嶺南文化、粵港澳大灣區融合聚變等等都是很有意思的課題。之前文學課上都是做一些文本細讀的工作,這次實踐活動讓我感受到真實的社會比一篇單純的文本更復雜。我也學會了用新的視角看待問題,在和記者、工作人員交流的過程中也獲得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偠灾?,我非常感激能夠參與這次實踐活動,最后非常感謝南方報業的老師們精心組織的這場活動!
——吳浩楠
這次“走進南方”調研活動,讓我第一次走進南方報業,走進廣東。與南方報業的親密接觸讓我見識到真實的記者生活,與記者老師的交流更讓我為他們身上“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責任與擔當所觸動。在虎門炮臺遺址,歷史與現實的交織從未如此鮮活,鴉片戰爭的炮聲猶在耳畔,天真爛漫的孩子已在享受著濱海的寧靜生活。深中通道的多項技術創新、低空經濟的蓬勃發展也令我直觀感受到國家的科技創新與發展勢頭。六天很短,但我想我會永遠記得粵劇博物館里動人心弦的唱段、西關大樓古樸的三層樓、牙雕工作室巧奪天工的“鬼工球”、荔博園先進的全自動施肥澆水技術。廣州是一座歷史、現代、未來交疊的城市。再次感謝所有老師與同學們。
——季亦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