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惲 | 倪貽德《畫像的故事》中的“波”
至此,麗娘、波、月波,終于可以鎖定為就是孫月波了:曾是倪貽德的最愛,又成了孫大雨的愛妻。
責任編輯:劉小磊
油畫家倪貽德(1901-1970)。
油畫家倪貽德(1901-1970)的散文《畫像的故事》收入他的《藝苑交游記》(1936年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初版,近年海豚出版社也重版過),這書后來收入了2013年青島出版社的《藝苑交游》(臧杰編)。差不多十年前,臧杰兄帶了幾個編輯到蘇州,送了一本給我。這書有臧杰寫的后記,其中提到《畫像的故事》一文,他這樣說:
與女子同居的故事,即是《畫像的故事》。女子正是《東海之濱》《海上中秋》中的“麗娘”,是個1929年即讓倪貽德神魂顛倒的女性,在《畫像的故事》中稱其為“波”,可能此女子叫“月波”。1929年的中秋之別讓倪貽德在廣州美專的一學期幾乎坐立不安,是年寒假后,即沖破障礙,與其同居,并一起南下廣州。1930秋又回上海,1931年共赴武漢。1932年“一·二八”后,倪貽德一度失業,兩人的感情也出現了裂痕,波一度做過電影明星和交際花,很是風月,有文人曾在小報為其賦詩:“若個人兒真有幸,丹青贏得月波心?!?932 年秋,盡管兩人恢復同居關系,但感情上再難融洽,波的舞場生活和倪貽德的規律生活,摩擦不斷,終至仳離。波借口要去日本,兩人“交底”后,趁著倪貽德外出,風情的波悄悄離開了,連張字條也沒留。而四年感情,為倪貽德留下了以她為題材的大量畫像。
當年我讀了這么一段,很好奇這個在畫家筆下,從“麗娘”到“波”的女子,到底是誰?她曾讓倪貽德神魂顛倒、坐立不安。兩人同居,下廣州、回上海、赴武漢,再回上海,一度如膠似漆的兩人,到上海后,遇上戰爭,兩人遭遇了經濟的壓迫,“波”不得不做了電影明星、交際花,有人賦詩:“若個人兒真有幸,丹青贏得月波心”,這賦詩的人一點也不隱藏自己的艷羨之心,很可能是這場戀愛中的競爭者或競爭失敗者。據此,臧杰猜想“可能此女子波應該名‘月波’”,這是相當正確的判斷(參見下文)。很明顯,既然丹青贏得月波心,說明“若個人兒”指倪貽德。當然也有另一種可能,這個賦詩的人在艷羨贏得月波心的另一個畫家,因為“波”和倪貽德一度產生裂痕?!安ā被貧w倪貽德,安靜一陣后,兩人又再起波瀾,“波”借口要到日本,其實還在上海,只是從倪貽德的懷抱掙脫開去,奔向了另一個人的身邊,連一張字條也沒有留下。這回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