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照護為什么這么難③:誰來照顧照護者?
編者按:
家庭照護是中國老人照護的主要方式。家庭照護也存在很多亟須解決的問題。南方周末特邀胡泳教授撰寫系列文章,以親身經歷和學理思考,探討失能老人的家庭照護,為什么這么難。
本文是系列文章的第三篇。
家庭照護者是家庭和整個社區的榜樣,為更人道的社會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也因此,“誰來照顧照護者”的問題,是發展一個照護型社會必須投入很多力量去解決的。
醫療保健專業人員必須把照護納入視野之中,評估和認識照護人員的負擔。一旦發現照護者出現問題,早期干預可以幫助他們履行職責,并確定所需的支持,以在提供照護和保持身心健康之間取得平衡。
責任編輯:辛省志
之前的文章中提到,照護準備是非常重要的,但現實的情況往往是,無論做多少努力,家庭照護者還是會準備不足。這既是緣于照護者的多重和不斷演變的任務和角色,也來自照護隨時間變化的動態性質,以及照護者責任的日益眾多和范圍的逐步擴大。家庭照護比過去更加密集、復雜和持久,照護者很少得到充分的培訓來承擔他們的工作。這對照護者的健康和福祉產生很大的影響。
大量證據表明,許多護理人員都經歷了負面的心理影響。其中一些照護者的風險高于其他護理人員,尤其是那些長時間照顧患有晚期認知癥的老年人的照護者。當然,照護者也能從中獲益(詳見后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正面影響可能與照護的負面影響共存。
我作為“高需求老人”的照護者,四年的照護體驗可謂五味雜陳,時常感受到錐心的痛苦,但令我在痛苦中堅持下來的東西,顯然也包括我自認為從照護經歷中獲得的教益。長期跟蹤的研究發現,照護是一種復雜的現象,既可能產生有害后果,也可能產生有益后果。照護者可能會同時經歷情緒困擾和心理滿足與成長,這些影響并不是一個連續體的兩端。
照護的負面心理影響
照護的影響各不相同,取決于個人內在和外在的特征。不過,關于消極影響的證據遠遠多于積極影響的證據。為什么家庭照護對照護者的不利影響成為關注的焦點?這是因為,我們往往太多關切需要照護的老年人的困難,卻傾向于忽視照護者照顧他人時產生的身體、情感和精神疲憊狀態。這背后導向的問題,被我歸結為“誰來照顧照護者?”
照護的消極心理影響涵蓋一系列方面,從認為照護有壓力,成為負擔,出現抑郁和焦慮癥狀,由健康專業人員診斷出臨床抑郁癥,到生活質量受損,會走過一個從小到大、從輕微到嚴重的進程。
大量可靠的文獻記錄了與非照護人員對照組相比,照護人員的心理困擾率更高。20多年里,證據一直在穩步積累,包括大量單獨的臨床研究、多項系統評價以及越來越多的基于人群的流行病學研究。這些文獻大部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