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到民辦高校當講師
半年間,林佳向國內211高校與普通本科院校投遞了三十多份簡歷,截至今年7月,她只參加了兩場高校的面試,沒有收到來自任何一所高校的offer。
大部分高校都對應聘博士提高進入門檻,如果第一學歷不是“985”與“211”高校,幾乎難逃在第一輪就被刷的命運。
責任編輯:錢煒
2024年5月30日,“2024年青年博士太原行”雙選會在太原古縣城舉行,吸引兩千余名青年博士前來求職?,F場前來招聘的用人單位共有174家,提供優質崗位3000多個。(視覺中國/圖)
去民辦院校當講師,是北大哲學系博士彭輝之前從未想過的事。2024年7月16日,他入職浙江省一所民辦二本院校,長達一年的求職之路終于告一段落。
在此之前,彭輝已向高校投了近60份簡歷。北京師范大學的本科與碩士、北大的博士,這樣的學歷,讓他一開始對自己還保有一點點信心。從985到普通本科院校,只要方向契合,他都應聘過。但大多數簡歷石沉大海,“除了鄭州大學,其他的985與211高校都沒有任何回應”。
實際上,有著相似經歷的博士畢業生不在少數。截至2024年8月底,小紅書“博士求職”的話題有三千多萬的瀏覽量,“焦慮”“博士畢業一年了還是失業”成為出場率較高的文案。
一位畢業于211高校的工科博士在6月16日寫道:“我五篇論文,三篇一區top,兩篇2區,還有兩篇高被引,也沒找到(工作)?!彼逗啔v的目標僅僅止步于普通一本和二本院校,“211我投都不敢投”。
博士生入職高校為何越來越難?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陳曉宇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雖然學術勞動力市場的崗位需求數量也在增加,但它的增速慢于博士畢業人數的增速。
在通往高校的窄門外,從不缺少徘徊的人。2023年12月19日,教育部新聞發布會提及,博士畢業生最主要的去向依舊是高校和科研機構。
“硬通貨”
彭輝說,要是在前兩年,導師肯定會對他這個選擇產生疑惑,沒準兒會說“我在北大培養你這么多年,你就去了一個二本”諸如此類的話。但他不久前和導師匯報時,得到的回復是,“有一個穩定的、自己覺得不錯的地方就好”。
對于求職時的一些波折,彭輝分析認為:自己的論文數量太少,僅有一篇國際核心期刊。他縱向對比前兩年的情況,北大或985高校哲學系的博士畢業生如果有一兩篇核心期刊足夠進入211高校拿到講師職位。但到了今年,同樣的背景和論文數量,“一本以上的院??赡芏疾辉趺纯吹蒙稀?。
在他看來,絕大多數普通博士手上僅有一兩篇論文,求職時不免有些“卑微”,僅有那些手上有足夠多的論文,或有人才“帽子”的博士生情況可能略好一點。
當論文成為求職時的“硬通貨”時,彭輝其實有些后悔將全部精力用于完成博士畢業論文,他的博士畢業論文最終成稿有300頁——這在博士論文里算是長的。如果重來一次,他會拿出更多時間精力發表小論文?!盎蛟S,至少不用像過去一年那樣被動”。
但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