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活費支多少:社交平臺上的比較有意義嗎?
家庭經濟條件不易改變,但大學新生的生活費用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家庭背景的制約。如果持續不斷地比較自己和他人的原生家庭,隨之而來的一定是無盡的自我內耗,直至落入情緒的泥潭。
責任編輯:溫翠玲
隨著秋風送爽,開學季的腳步漸行漸近,社交網絡上最近掀起了一股曬“準大一賬單”的熱潮。在新生的賬單中,從電子產品到暑期旅行,從學車考證到日常開銷再到化妝穿搭,費用之高令人咋舌,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與此同時,許多大學新生也在社交平臺上發出了一個普遍的疑問:每月生活費××××元,是否足夠支撐大學生活?
在深入瀏覽這些充滿生活氣息的帖子之后,我注意到評論區的聲音主要匯聚成了三種不同的旋律:占比最大的是滿懷熱情的擁有大學生活經歷的前輩們,他們從自己的親身經歷出發,不僅主動分享了自己的生活開銷,詳細到每分每毫,還傾囊相授,講述了自己在大學時期的心路歷程。同時,一些深知生活不易的在讀大學生也在評論區發聲,推薦各種兼職途徑,鼓勵新生們走出舒適圈,在豐富自己的小金庫的同時體驗一把賺錢的酸甜苦辣,獲得更多生活經驗。除此之外,一些旁觀者也從道德角度提出建議,提醒大學生們要理解父母的辛勞,不應該過分追求物質享受,感恩和自立也是人生的必修課。
作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