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生活費多少合適?學會獨立更為重要
上大學的孩子雖然多已成年,但終究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父母給予他們生活費,當然是一種責任,說是“義務”也可以成立。但作為大學生也應該樹立起逐步獨立承擔部分責任和義務、減輕家庭負擔的意識。
當一個大學生能夠憑借自身的力量,主動承受著來自“生活費”的壓力時,他就已經站到了比一般人更高的社會起點上。
責任編輯:辛省志
幾天前,一條年輕人“吐槽”大學生活費的視頻火了。
新黃河報道,在吉林長春,一位年輕人發視頻表示,讀大學的時候,父母每個月給他2000元,他嫌少,工作以后才發現,要想給父母2000元“比登天還難”,于是理解了父母。要知道,父母給的這2000元,只是生活費,還不包括學費和住宿費。
他在烈日街頭幾近哽咽的感慨,還有更多的探討角度,但讓眾多年輕網友感興趣的是,上大學,一個月生活費到底多少合適?
新學期即將開啟大幕,這個問題在一些論壇和微信群里顯得很熱門。我關注了一下,不少人在網上曬出的生活費都不低,基本上3K起步——坐標一線城市。但也有人表示,2000元以下就夠了,甚至1500元也能過一個月??偟膩碚f,父母到底該給上大學的孩子每個月多少生活費,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也永遠不可能“整齊劃一”。不同地區、不同家庭、不同的生活習慣,影響著大學生生活費的“最低標準”。顯然,在一線城市讀大學,和在三四線城市讀大學,在開銷方面不可同日而語。
孩子讀大學之初,我給的生活費是每個月兩千多,到孩子上大三大四時漲到3000元,原因是物價有所上漲。孩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