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迪士尼化:把毛絨玩具賣給成年人的情緒經濟學
步入消費社會后,消費主義主導下的城市建設以“消費體驗”式空間的生產為核心。
責任編輯:戴春晨
甘肅省博物館“麻辣燙”文創產品銷售現場(圖/網絡來源)
一口毛絨版砂鍋置于卡式爐上,葷素搭配的“菜品”由工作人員放進砂鍋,蓋上一口“鍋蓋”,等待幾分鐘,新鮮的“麻辣燙”就出爐了。
過去的幾個月,“甘肅省麻辣燙”又火了,只是這次的“麻辣燙”是毛絨版。
陜西省博物館緊隨其后,毛絨版文創“肉夾饃”一經上線,現場便排起購買長龍,售罄待補是常有的事。更有網友親切地評價,此類博物館毛絨文創是屬于中國人的Jellycat(英國倫敦的毛絨玩具領域巨頭)。
把毛絨玩具賣給成年人,已然成為一門好生意。
“過家家”式的互動購買方式與文創產品碰撞出火花,以主題化、混合消費、商品化和表演性勞動為代表的“社會迪士尼化”現象在城市生活中隨處可見,情緒經濟的風終究吹進了博物館。
社會迪士尼化是什么?文創周邊作為文旅消費的熱門產品,“過家家”式的互動為何深受消費者喜愛?
消費空間何以迪士尼?
1955年,首家迪士尼樂園在美國洛杉磯開幕,主題樂園式的商業模式大獲成功。隨后迪士尼樂園相繼落址全球多個城市,成為當地的“區域級”名片,對城市營銷有著顯著效應。
究其根本,迪士尼樂園在本質上是一類消費空間,其風靡現象也體現了城市發展方向的轉向:步入消費社會后,消費主義主導下的城市建設以“消費體驗”式空間的生產為核心。迪士尼樂園、環球影城等主題公園正是“消費體驗”的大型試驗場。
而“社會迪士尼化”(Disneyization of Society)是由英國學者艾倫·布里曼(Alan Bryman)提出的一個社會學概念。根據布里曼等人的研究,“迪士尼化”有幾個核心原則:主題化、混合消費、文化內容的商品化和表演性勞動、感官化。
本次甘肅省博物館文創麻辣燙受到消費者歡迎,正是體現了上述原則。英國知名毛絨玩具品牌Jellycat的營銷方式也與之類似。
Jellycat宣傳海報(圖/Jellycat官網)
一是消費場景的主題化。2023年9月,Jellycat在紐約 F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