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湘江新區的隱形冠軍

2023年,湖南湘江新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50.8%,高新技術企業總量居國家級新區第三。2024年,湖南湘江新區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5家,截至9月2日,累計總量達142家,占全市66.7%,占全省28.6%,在國家級新區中名列前茅。

亮眼數字的背后,是“隱形冠軍”們的存在。它們精耕細作于產業鏈關鍵環節,因產品位于產業鏈上游或“隱身”于終端之中,鮮為人知。

責任編輯:黃金萍

經濟和貿易的真正基石也許不是聲名顯赫的大企業,而是默默無聞的“隱形冠軍”。

德國著名管理學家赫爾曼·西蒙提出的“隱形冠軍”概念,意指一些不起眼、不為人所知的小行業的翹楚。

它們往往規模不大,卻在某項技術領域獨占鰲頭,而且低調樸實、隱于聚光燈之外。

在8年里GDP增長了1.8倍的湖南湘江新區背后,隱藏了多少個“隱形冠軍”呢?

博云新材助力C919大飛機完成商飛,麒麟信安操作系統助力神舟十七成功出征,長遠鋰科正極材料實現千噸級出貨,天儀研究院衛星發射數量和服務能力國內領先,清源華建排水智慧物聯技術應用于全國100多個城市,盈峰環境的環衛設備全球第一……

湖南湘江新區梅溪湖國際新城。

2015年4月8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設立湖南湘江新區。在這片1200平方公里規劃面積、490平方公里核心區域,有57家上市公司,約占長沙市的六成、湖南省的1/3;先進裝備制造、信息技術、新材料等三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2023年,湖南湘江新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50.8%,高新技術企業總量居國家級新區第三。2024年,湖南湘江新區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5家,截至9月2日,累計總量達142家,占全市66.7%,占全省28.6%,在國家級新區中名列前茅。

亮眼數字的背后,是“隱形冠軍”們的存在。它們精耕細作于產業鏈關鍵環節,因產品位于產業鏈上游或“隱身”于終端之中,鮮為人知。

我們探訪并精選了其中四家,試圖從它們的故事中,梳理湖南湘江新區科創發展的脈絡。

從半導體,到光伏

湖南紅太陽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紅太陽光電”),這個名字一聽就很湖南。

2009年,中國光伏產業的產值突破千億,也正是這一年,依托中國電科第四十八研究所(簡稱“48所”)在半導體專用裝備領域多年的技術沉淀,紅太陽光電成立,投入光伏裝備的研發制造。

“48所”成立于1964年,隸屬于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是那個年代為數不多的落地長沙的企業科研機構,主要研制半導體裝備。紅太陽光電,是“48所”在湘江新區孵出來的新業務。

光伏和半導體裝備,加工對象材料都是硅,兩者是相通的,關鍵區別在于應用場景。

目前紅太陽光電的員工有800余人,2023年的新簽訂單額逾40億元。這得益于其通過持續研發和技術迭代,擁有多系列核心關鍵光伏裝備研產能力,先后推出國產多晶鑄錠爐、軟著陸擴散爐、管式PECVD、等離子體刻蝕機等專業裝備,其中細分領域的TOPCon電池工藝路線下,PECVD擴散類設備市占率均在行業前列。

紅太陽光電高效電池智能生產線。

中國光伏產業,經歷過2008年金融危機、“雙反”打壓等行業低谷,實現了從“三頭在外”到“中國名片”的跨越發展,最終成為中國“碳中和”領域王牌產業,引領全球光伏產業發展,也離不開本土光伏裝備產業的科技創新。

紅太陽光電,同時還是國家光伏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依托單位,這是科技部唯一面向光伏裝備領域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匯聚了來自光伏行業頭部企業的近50人,定期交流和溝通行業技術動向、研發重點,彼此之間既有競爭,又有合作。

離開,回來,再留下來

劉樹模,本科就讀于湖南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畢業后留校工作,兩年后進入清華大學攻讀碩士。

2015年和2016年,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確定了兩批“海綿城市”的30個試點城市,這讓劉樹??吹搅藙摌I機會。

2016年,劉樹模與4名清華大學校友在北京聯合創辦清源華建,專注生態環境領域,探索用智慧的方法解決城市水環境污染、內澇、污泥圍城等突出“人水矛盾”。

隨著項目的推進,他們發現管網系統中的節點(如井、排口、泵站等)是關鍵管理對象,開始優化這些節點,同時意識到管控裝備的重要性,便著手開發相關的監測和感知儀表,以實時收集管網運行數據。隨著數據量的增加,開始構建云端管理平臺。

公司啟動裝備制造時,想要找一個產業鏈條件比較好的城市,長沙成為首選。用劉樹模的話說,“長沙是曾承載著我青春的熱土,這里集聚的人才優勢、完備的智能制造產業鏈配套,還有務實有為的營商環境?!?/p>

2020年,劉樹模帶領團隊回到長沙開啟“二次創業”,為滿足研發與生產需求,同年就決定投資近2億元在湘江新區打造研發及裝備制造總部基地,經過三年的快速發展,基地員工已達到百余人。

清源華建生產線正在進行設備調試。

如今,清源華建在湘江新區的總部基地已經啟用,一棟造型極簡的灰色建筑,乍一看像是美術館,建筑本身采用流動幾何的結構,能最大限度地使用雨水和風,為裝備的創新研發、生產制造所用。

目前清源華建取得相關知識產權160多項,產品和技術涵蓋管網清污(雨污)分離、內澇水(污染水)調蓄消納、排口整治、污泥深度干化碳化等方面。公司在全國范圍內完成200余項海綿城市建設、黑臭水體治理、長江大保護、黃河流域生態治理相關項目。

“就像深圳與華為、珠海與格力”,劉樹模將清源華建與長沙的關系如是比喻,在他看來,一個企業一定要有一片適合自己扎根的土壤,湘江新區的營商環境、產業鏈配套以及人才密度,正適合。

在這里,更能發揮價值

2012年的夏天,還沒等人從參觀完銀盆嶺破舊廠房的震驚中緩過來,李少波領著美國來的蔡曉華到了一片稻田,跟他介紹說這是我們公司未來的地址,順便還提了一下周邊的開發建設藍圖。

蔡曉華更沒想到,自己居然已經在這里待了12年。

三諾生物(300298.SZ)成立于2002年,畢業于湖南醫科大學(今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的李少波,組了一個3人團隊,在一間租來的不足50平方米的“實驗室”開始創業。

2012年3月19日,三諾生物登陸深交所創業板。彼時,三諾生物的主要產品為微量血快速血糖測試儀及配套血糖檢測試條。不僅面對著強生、羅氏、雅培等跨國企業的競爭,也有著北京怡成、魚躍醫療等國內新興企業同類產品的競爭。

在一個美國舉辦的行業會議上,李少波力邀蔡曉華回國。

蔡曉華出生于1961年,獲得武漢大學化學系分析化學博士學位,在海南大學工作了一段時間,然后出國,先后獲得奧地利格拉茨大學和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博士后,在Nova Biomedical工作期間主導研發了便攜式血糖監測系統、醫院級血糖儀。

三諾生物首席科學家蔡曉華(左一)。

蔡曉華相信中國血糖監測市場足夠大,自己有發揮空間。當時三諾生物已有20人左右的研發團隊和一定的市場規模。比起從0開始做起,蔡曉華覺得,加入三諾生物,更能發揮自己的價值。

2012年回國后,蔡曉華于2013年正式加入三諾生物,任職首席科學家。蔡曉華帶領三諾生物研發團隊研發出國內首款便攜式多功能檢測儀,填補了國內基層醫療的空白。

目前,三諾生物的產品從單一的血糖儀及試條,到覆蓋血糖、血脂、糖化血紅蛋白、尿酸等多項糖尿病指標檢測的完備產品線;研發團隊也從2012年的90人擴大到848人,技術線從單一電化學技術到光化學、化學發光、免疫熒光、植入式傳感技術等,在10多年間提交500余項專利申請,獲得300余項專利授權。

如何保持企業的研發和技術實力?“關鍵是靠人”,蔡曉華說,他在2020年提議研發中心設立了“首席科學家獎”,每年評選兩位研發人員或兩個項目,派發2萬元獎金,將鼓勵創新刻進團隊的DNA。

蔡曉華與三諾生物的故事,正是湘江新區以人才引領科研創新、賦能企業轉型升級的縮影。

2024年2月,《湖南湘江新區(長沙高新區)爭創國家吸引和集聚人才平臺核心區 大力實施“湘江英才”集聚行動若干政策(試行)》發布,其中對轉化成果顯著并推動產業發展的一流科學家及創新團隊實行“一事一議”,最高給予1億元綜合資助。畢竟,在時代變革中,得人才者得先機。

20年前去美國,20年后看中國

向雙林辭去南華生物(000504.SZ)董事長職務,出任遠泰生物董事長時,讓不少人驚掉了下巴。

這位“60后”留學日本、美國,獲哈佛醫學院博士后,原湖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2015年至2019年,曾先后擔任南華生物總經理、董事長,任職期間主導收購遠泰生物54%股權的項目(2019年出售)。2020年,向雙林正式加入遠泰生物擔任董事長。

2001年,研究生畢業于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免疫病毒學的吳力軍,在長沙成立遠泰生物,專注重組蛋白及單克隆抗體研發與生產,并進行免疫學臨床診斷及治療技術和靶向抗體藥物研發。

有意思的是,當時公司在長沙很難招到合適的員工,吳力軍轉而去到美國,成立了一家全資子公司ProMab Biotechnologies。

20年后,情況發生逆轉,公司的美國員工只有30人,中國的員工數量卻是美國的三倍,研發實力也不斷提升,當年留在湘江新區的小小火種,沒想到成為今天公司的主力軍。

這得益于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以及本土人才的積累。而向雙林在湖南師范大學任教期間,以專家身份參與湖南健康產業調研和湖南醫學中心項目建設,讓他對產業發展有了深入的認知,愿意投身產業界,更看到了遠泰生物的未來發展潛力。

遠泰生物董事長向雙林(右一)。

用向雙林的話說,遠泰生物是一家“兩條腿走路”的研發型公司,既做技術服務、也做新藥研發,缺資金就通過項目轉讓授權的方式,以保證公司有持續賺錢的能力。過去幾年,遠泰生物已授權多個經驗證的腫瘤治療靶點給10余家國際藥企和中國新興藥企,并實現了盈利。

向雙林介紹,目前公司核心的管線有一項基于mRNA-LNP技術針對實體瘤治療的世界首創的“三合一”體內雙抗免疫治療藥物,現處于探索性臨床階段,已在北美完成6種實體瘤30余名患者入組給藥。此外,一個雙抗CD19/CD37CAR-T項目,在探索性臨床上治療復發難治性淋巴瘤的治療效果接近70%,目前也正在談License-Out。

“將來的市場還是在中國”,按照向雙林的規劃,中國市場是未來發展的核心,美國子公司將作為技術研發的“橋頭堡”。

“隱形冠軍”的湘江新區經驗

在湘江新區的這片創業就業沃土上,以“隱形冠軍”為代表的特色企業扎根、開花、結果,迸發出新質生產力的創新活力,書寫著產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啟示錄,為中國企業參與國際化競爭提供了專精特新的鮮活樣本。

梳理這四家“隱形冠軍”企業,我們發現了一些共同特點:

1.發軔于本土人才/企業

從企業的創始人看,他們不一定是長沙人/湖南人,但絕大部分有過在長沙的高校求學的經歷;或是創始股東便是來自長沙本地的企業。

如何更好地留住高等教育人才,真正激活人才/企業的創新創造?視野向外,可以快速引進;視野向內,布局長遠,將更考驗地方執政者的眼界和定力。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本土人才更愿意扎根本土,也是最值得珍視的財富。

2.以科技為內核,在市場中長跑

從企業的發展情況看,他們無一不具備硬核研發實力,并能敏銳地捕捉市場機會,堅定且專注地投入,從而在細分賽道中脫穎而出。

特別是起步于湘江新區的這幾家,他們并非從一開始就獲得各種資本的加持,而是以人才和技術為內核,在市場競爭中摸爬滾打,滾動式發展起來,經過至少十年以上時間的積累,才成為各自細分領域的龍頭。

相比早年資本催熟之下的商業模式創新創業,再對比今天各種資金和資源催化,不得不佩服這些“隱形冠軍”們在有限資源條件下的發展定力,以及湖湘文化和科創生態之下,在適度松弛感下的發展魄力和潛力。

3.反哺區域經濟

這些企業,在創業前期倚重自身所處的產業環境,特別是周圍的產業鏈,并在發展過程中不斷通過觸角來獲得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強化自身的競爭力,同時也不斷助推產業的發展進步。

發展到一定規模,他們開始反哺區域經濟的發展,為本土經濟吸引了更多人才、資本和產業資源。

作為中小企業中的優秀代表,他們不僅深度參與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制造強國戰略以及數字中國戰略的落地實施,更是提升經濟韌性、推動產業鏈和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提升的核心力量。

4.“小而強”隊列

每一家企業都是從小做大,但是從“隱形冠軍”到“冠軍”、從“獨木”到“萬畝森林”,這條路注定不容易。

不是每一家企業最后都要以規模取勝,大企業有大企業的問題。有“一技傍身”的企業,才能夠乘風破浪,才有做大做強的機會。

今天的中國,硬科技創業者們身處前所未有的創新創業生態,得天獨厚。因此,并非一定要堵在一個擁擠的賽道里,找到自己真正擅長的事情,并將它做到極致,可能更容易成就一番事業。

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的同時,不要忽視了本土“小而強”的團隊,當一支支精兵強將攜顛覆性的創新力量切入新賽道,可能帶來真正的產業變革,連帶著改寫它所在地域的競爭格局。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