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如何設計秦國的軍功爵制?三條不同的賽道,一臺高效的戰爭機器
商鞅變法之后秦國實行的軍功爵制,不能說對打破階層界限完全沒有意義,但是這方面的影響,恐怕并沒有那么大。這個制度最大的意義,是為不同等級的人設置了不同的賽道,但不論你在哪條賽道上,你都要把精力集中到戰爭中來。
責任編輯:陳斌
談春秋戰國的歷史,很多人提到秦軍,就是“尚首功”,推崇砍下敵人腦袋的功勞。這是事實,但這并不是秦國的特點,因為其他國家一樣“尚首功”。
早在春秋時代,齊國和吳王夫差打仗,齊國人是不管仗打得咋樣,嘴炮永遠無敵,于是開戰前有人就在擔憂,吳國人頭發短,等會砍了腦袋不好拎,可見齊國人也是“尚首功”的。仗打完,齊國慘敗,吳王夫差送了三千顆齊國甲士的頭給魯國當禮物,可見吳國這個蠻夷,一樣“尚首功”。
商鞅的法令,優點恰恰在于避免采用誰砍下敵人首級誰立功的簡單計數方法,而有一套精密的算法。
齊“技擊”與魏“武卒”的缺點
戰國時代,最核心的競爭就是戰爭,所以給戰場上表現出色的人提高待遇,是各國都流行的做法。
《荀子》里有一篇《議兵》,介紹各國軍隊的特點。荀子是個務實的學者,該理想主義的地方當然仍然有他的堅持,但談具體問題的時候,非常有針對性。這篇文章寫得具體而有針對性,所以也曾作為兵書,單獨流傳。
齊國人重視的是所謂“技擊”,字面意思就是擅長搏斗的技藝,能夠擊殺敵人的人。不過齊國的制度是,一個戰士,如果能夠斬獲一顆敵人的腦袋,就可以得到八兩黃金,但是齊軍的基本待遇很差,沒有團隊的獎勵,結果導致齊國軍人特別個人英雄主義。荀子說,齊國人打仗不行,根子就在這里了。戰斗規模小,面對的敵人弱,齊軍勉強可用;大規模戰爭,面對強大的敵人,齊國軍隊很容易崩潰。那些單打獨斗時驍勇善戰的士兵,當起逃兵來,就像飛鳥一樣。荀子說,這就叫“亡國之兵”,這樣的軍隊,是會導致國家滅亡的。
說實話,讀《左傳》,齊國軍人就給人這個印象,荀子是戰國末期的人,也就是齊國軍人的這個特點,還真是幾百年沒變過。
魏國軍隊的精銳,叫“武卒”,武卒的選拔標準是:讓他們穿上三種依次相連的鎧甲,拿著拉力為十二石的弩弓,背著裝有五十支箭的箭袋,把戈放在那上面,戴著頭盔,佩帶寶劍,帶上三天的糧食,半天要奔走一百里。
家里要是有這么一位猛男,就可以不用服徭役了,而且會獎勵給你肥沃的良田,地段特別好的住宅。
戰國初期,魏國軍隊能夠所向無敵,關鍵就在這里。但是,魏武卒的選拔制度有一個隱患,就是不可持續。因為一個男人,保持那么優秀的身體素質的時間,其實沒幾年,年紀大了就達不到這個標準了。而已經給的待遇,就沒法收回了。當然,會有年輕人成長起來,但是要給年青一代的勇士們同樣這么好的待遇,沒這么多土地和房產了。那就只好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那么新人肯定有意見,他們的戰斗意志,作戰的積極性,肯定不如老一輩了,甚至會想,我這么優秀我就另外找出路,不去當這個魏武卒了。所以魏國軍隊的戰斗力就在不斷下滑。
商鞅是在魏國生活、工作過的,他是公叔痤的門客,公叔痤則多次指揮魏軍作戰,打過勝仗,也做過秦國的俘虜。所以,魏武卒的輝煌歷史,商鞅是知道的;魏國軍隊怎樣走了下坡路,商鞅是近距離觀察到的,甚至有切身體會的。所以毫無疑問,商鞅到秦國之前,是既學習了魏國的經驗,也思考過怎樣規避魏國的問題。有些問題,一旦產生了就很難解決,所謂積重難返,但是,可以在起步階段就把它繞過去。
至于齊國軍隊的那個老毛病,那已經是各國間流行的段子了。和商鞅同時代的人物龐涓,就說過:“我固知齊軍怯?!蔽乙幌蛑例R軍是很膽小的。商鞅肯定也知道齊國的毛病,也在想解決辦法。
改革往往是有后發優勢的,后發優勢很重要的一點,很多坑前面的人都幫你踩過了。
秦軍的團隊精神為何強
商鞅在秦國怎樣變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