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青年如何在城市安家?

安家問題的背后是無數個體發展的復雜樣態和現實困境。成家前,他們有經濟上的緊張和婚戀上被催促的焦慮;成家后,他們要應對工作和生活的壓力,還要對父母、子女以及農村的相關事務做出安排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發自:南京

責任編輯:陳雅峰

2024年3月28日,廣東廣州康鷺片區,工人在制衣廠里忙碌,窗外地塊的建筑物正在清拆(張志韜/圖)

二十四五歲的年紀,王小璐迫不及待地想要去工作,但進入職場兩年后,她愈發感到當前的生活跟她想象的不一樣。她重回校園讀博,師從碩士研究生時期的導師風笑天,生命歷程呈現出準線性之外的逆序。

那時,王小璐覺得未來充滿了不確定,“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我們過著一種標準化的線性的生活。而現在不一樣了,我們有了豐富的路徑可以選擇,存在各種機會和可能性,同樣也存在未知的風險。個體對未來缺乏確定的規劃,更有可能在試水之后才逐漸明晰發展的路徑?!?/p>

王小璐想知道,同時代的年輕人是否都曾經歷過這樣的迷茫期,他們又作出了怎樣的選擇。在風笑天的指導下,她借由“向成年過渡”的研究框架,探究社會急劇變遷中,城市青年和農村青年在教育、就業、流動、婚戀和生育等方面的發展議題。

成年意味著什么?在調研中,當訪談對象被問到“你覺得自己成年了嗎”時,往往不能很快地回答。王小璐解釋,“成年不是一個自然而然、一蹴而就的過程。在成年的過渡期間,我們嘗試著多種可能性,這之中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也有異質性的特征,都折射出了社會變遷和個人發展之間的關聯性?!?/p>

“不同的青年群體在向成年的過渡中,既具有共性,也表現出一些差異化的特征。相比起城市青年,農村青年的成年過渡期有非常不一樣的特征,但我們很少關注到他們。對于我們而言,他們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睆牟┦慨厴I進入高校工作后,王小璐進一步拓展了之前的研究,聚焦于城市化進程中農村新生代青年的發展。

王小璐見到的農村青年中,有流水線、建筑工地的工人,有超市售貨員、飯店服務員、理發店小妹,還有的士司機、外賣小哥、小區保安……他們的身份被以勞動屬性標記為“農民工”“流動人口”,而作為個體在城市化進程中的境況卻常常被人忽視。

在新書《何以安家——城市化進程中農村新生代青年的婚戀》中,王小璐將目光聚焦于農村新生代青年,他們背井離鄉來到城市,如何立業、如何成家、如何化解生活中的危機,最終又何去何從?

王小璐(左)在咖啡店進行調研(受訪者提供/圖)

想要留在城市,想要生活

王小璐將研究中的“農村新生代青年”,定義為1980年1月1日及之后出生、在調查所在城市從事非農就業6個月及以上、具有大專及以下文化程度的非城鎮戶籍人口。她在長三角、珠三角周邊進行實地訪談,了解他們的生活樣態,又選定了南京、武漢、成都三地,作為東、中、西部城市的代表,向建筑工地、工廠,以及大街小巷的發廊、餐館、物流點等工作場所里的農村青年發放了上千份問卷。

1980年后出生的農村青年,在生活環境和成長經驗上與父輩大不相同,他們從孩童時期就能感受到城市化進程所帶來的變化。隨著改革開放后限制城鄉人口流動的就業管理制度逐漸松動,他們的父輩構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的農民工群體。參與調研的人中,父母在其16歲之前外出務工過的占比約為三分之二,少部分人還有過跟隨父母外出的經歷。等到他們進入城市就業時,所處的人生階段、擇業考慮、流動目的等方面與上一代農民工相比也發生了改變。

上一代農民工進入城市是出于經濟上的驅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趙立宇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