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而陌生的鄰居:李永晶談日本的現代化之路
編者按:
對于一個市場經濟體而言,從長遠來說最高效的方式正是日本政府采用的對策——這些對策往往呈現出保守、緩慢、局部、小計量、試錯、充滿爭議等特征,但這些恰恰是維護真正的市場經濟的必要條件。
造成日本在一些新型領域落后的現象,如果從其內部來說,日本相對保守的觀念,可能提供了一部分說明。
責任編輯:劉悠翔
春季,日本國會議事堂前櫻花綻放,這里是日本的政治中樞。視覺中國
2024年第二季度的世界新車銷售中,中國最大的汽車制造商比亞迪銷量達98萬輛,超過了日本的本田和日產汽車,躍居世界第七位,比2023年同期上升40%。而日本豐田的同期銷量達到263萬輛,仍然位居各汽車品牌銷量榜首。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的各國GDP(國內生產總值),日本經濟總量曾長期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直到2010年被中國超過,2023年又被德國超過,多年來首次降至全球第四。但無論作為熱門的旅行目的地,還是影視和流行文化的生產者,日本仍然發揮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作為中國人熟悉而陌生的鄰居,日本曾把唐代的中國當作老師,又被清末民初的中國視為榜樣。日本的軍國主義擴張之路,曾帶給中國和亞洲其他許多國家巨大的災難。戰后重新崛起的日本,則是中國發展進程中一面重要的鏡子。
因此,如何理解日本的現代化之路,理解日本當前面臨的問題,對國人來說,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李永晶是華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曾旅日十年,博士畢業于東京大學,著有《分身:新日本論》《變異:日本二千年》等書,是活躍的“知日”派學者。近日,南方周末記者對李永晶進行了專訪。
日本的“近代化”曾走向歧途
南方周末:日文中一般會把modern翻譯為近代,相應地,現代化在日文中也表述為近代化,這種語言上細微的區別,體現了中日兩國什么樣的歷史意識的差異?
李永晶:的確,日文中多使用“近代”(modern或modern age)這個說法,向這個近代社會的轉化過程則稱為“近代化”(modernization),表示時代性格的modernity一語則稱為“近代性”。這些說法在日文中還可直接用表示發音的片假名(相當于日文字母)直接音譯表示。比較麻煩的地方是,日文同時還使用“現代”這個漢字寫法。簡單地說,作為歷史時期的區分,日文中的“近代”多是指從明治維新到1945年太平洋戰爭戰敗的一段歷史時期,而隨后直至當下的時期,則被稱為“現代”。
現代漢語的“現代化”,在日文中相當于“近代化”,但我們對這個“近代化”說法,總覺得有些陌生,因為在漢語語境中,“近代”已經是過去的、被克服了的一個時代,而緊隨其后的“現代”,則有著更進步、更文明、更光明的形象。在日文語境中,這個差異更復雜一些。這么說,就涉及歷史意識與認識的問題了。
在當代日本國民一般的歷史認識當中,“近代”通常被劃分為前后兩個時期,那就是所謂的“光明的明治時代”和“暗黑的昭和前期時代”;相應地,這兩個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等領域的變化,都帶上了特定的色彩。簡單地說,明治時代被視為日本由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的非常成功的時代,而隨后的大正和昭和時代,則伴隨著社會的動蕩和戰禍,“近代化”被認為是走向了歧途。戰后日本學術和思想界出現了一陣“近代主義”風潮,主旨就是通過重新認識和理解近代歐洲的道路,反思日本的歧路,以使日本成為真正的“近代國家”。
當然,這些都只是一般的看法,因為人們的歷史意識從來就不是一成不變、鐵板一塊的。比如說,在明治國家的近代史觀中,前代的江戶時代,尤其是到了末期,就被視為守舊的、沒落的時代,要為日本的積弱負責。但在今天的日本學界,恐怕沒有人會用這種非黑即白的歷史觀看問題。同樣,“光明的明治時代”其實沒有那么光明,而提到“暗黑的昭和時代”,主要的依據則多集中于一點,那就是1945年的戰敗,當然還包括戰敗前數年日本國民自身的真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