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汪民安:“前所未有地感到乏力”的哲學,現在還有用嗎?
如果年輕人感受不到人文氛圍,或者說,缺少人文熏陶,就會有一些東西——比如激情——在有些人身上慢慢失去。
今天的哲學前所未有地感到乏力,哲學沒有能力提出一種宏闊的社會愿景和藍圖。
責任編輯:李慕琰
哲學有用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在今天似乎已經毫無疑問:沒用。
不僅哲學,整個人文學科體系在全球范圍內,都面臨著大眾的廣泛質疑。當大學在事實上被視為就業培訓,評價一門學科是否“有用”的唯一衡量標準,就是能否服務于就業,為以后賺大錢鋪好康莊大道。
而人文學科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顯然比不上能夠“真正賺到錢”的STEM學科(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 及數學 Mathematics 四類學科合稱)。
根據美國非營利組織全國高校和雇主協會(NACE)2024年的統計,美國本科畢業生起薪最高的專業集中在工程學、計算機科學、數學等理工科。而其他專業的畢業生通常只有在各自領域工作數年后,才能與前者相提并論。
這直接導致選擇人文學科的學生人數直線下滑,哈佛大學校報《哈佛深紅報》在2022年的調查指出,只有7%的哈佛大學新生計劃主修人文學科,低于2012年的20%,而在20世紀70年代這一數值則接近30%。
在國內,人文學科畢業生的職業前途也同樣尷尬。
智聯招聘發布的《2022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2022 年人文學科畢業生的就業簽約率僅12.4%,不及理科生的一半;《2024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指出,2023屆本科應屆畢業生平均月收入前十的專業全部都是理工科。
就業前景不佳,“錢途”黯淡,人文學科的地位自然受到影響。網紅張雪峰甚至宣稱:“所有的文科專業都叫服務業?!表憫@一論斷的網民不在少數,這也折射出人文社科在今天的尷尬地位。
哲學自然也不例外,這門古老的學科似乎正在被標識為“無用且昂貴的學科”,遠離大眾的視野,只留給高校的學究們關心。
果真如此嗎?起碼汪民安不同意這一論斷。
“如果年輕人感受不到人文氛圍,或者說,缺少人文熏陶,就會有一些東西——比如激情——在有些人身上慢慢失去?!?/p>
“哲學的理想現在不是解決現實問題,但哲學可以抵制愚蠢,緩解悲愁?!?/p>
作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學者當然是他最主要的身份,但同時汪民安又像上個時代的哲學家一樣,出入于學院內外,盡力將自己的思考拋向公眾,讓哲學著陸在日常生活中,成為點燃公眾討論的火花。
他的新作《親密關系的核心是友誼》在2024年5月出版,討論的主題跨度極大,但又緊緊貼近生活:從身體、愛欲,跳躍到科技、社會控制,從家庭空間游弋到藝術和法國哲學。哲學與理論不再被束之高閣,而是與現實世界交錯糾纏。
近期,汪民安接受了南方周末的書面采訪,討論人文學科面對質疑的尷尬狀態下,哲學到底有什么用。
汪民安,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批評理論、文化研究、現代藝術和文學。(出版方重光relire供圖)
技術競爭下,人文科學的聲音變得微弱
南方周末:不少人認為哲學,甚至是整個人文社科,都是無用的,你如何看待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