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聲音的人,期待回響

教師這一職業,因育人的責任變得特殊。也正因此,教育從不是一個單向輸出的過程。老師用聲音種下希望與未來,也期待著“回響”——也許是一聲認可,是一句問候,或是學生的一次成長與突破。

每個人的學生記憶里,都有一些熟悉且相似的聲音。

“我在辦公室都能聽到你們說話!”

“我們的進度已經落后了?!?/span>

“我再講兩分鐘就下課……”

從bpmf的拼音跟讀,到運動會上的加油,再到上考場前的鼓勵、畢業典禮上的寄語……千萬名教師,在三尺講臺也在互聯網上,在繁華都市也在偏遠山區,讓聲音化為一顆顆無形的種子,將知識、道理、經驗種在學生心中,孕育生機、希望與未來。

1.種聲音的人

“起立!”

“同學們好!”

“老師好!”

教室里齊刷刷的聲音,聽起來和其他課堂沒有什么兩樣。實際上,講臺下是湖南衡陽市特殊教育學校的一群聽障學生。這樣一段普通的問好,每個音節都需要老師劉玲琍教授幾十上百遍。

那些因先天聽力損失或藥物影響導致失聰的孩子,語言發育往往面臨難以逾越的障礙。原因在于他們不能聆聽,無法模仿,難以學習,發音器官也會逐漸遲鈍而“因聾致啞”。但如果及時進行康復訓練,他們就有很大希望可以像正常人一樣交流。

劉玲琍就是那個用聲音為孩子們種下希望的人。

她發現,聽障學生雖然聽不到,形象思維卻很好,于是想方設法用圖片和情景來幫助學生理解詞匯的意思。他們的發音器官沒有那么“靈敏”,劉玲琍就探索出通過口部操訓練他們的唇部和舌頭,令發音配合更加協調。每次上課,她讓學生把手放在她的脖子上,把嘴唇貼近學生的手背,讓他們感受她發聲時聲帶的震動、氣流的變化。甚至為了讓他們發好舌根音,她會一次次讓他們觸摸她舌頭的位置來感受發音時舌頭的變化。任何微小的震動與氣流都能幫學生向有聲的世界再進一步。

于是,打破寂靜世界的一個個音節,有了獨特的觸感和溫度,聲音也成為這群特殊孩子走向正常生活的一把鑰匙。

劉玲琍讓學生用手感受她發音時口腔氣流的變化。

在一些偏遠地區的重重山巒中,老師的聲音帶著學生翻越大山,走向世界。

工作日的每天早晨六點多,湖北恩施的廖光新都會開車穿越50多公里的山路,到達位于宣恩縣椒園鎮椒園村的博雅實驗學校。七點半,他要準時給“土家娃合唱團”的孩子們排練。

2010年,廖光新來到博雅實驗學校小學部分管德育。他發現學校里近一半學生都是留守兒童,他們缺少陪伴和自信,與人交流的時候,常常沉默寡言,目光躲閃。

如何改變這些自卑的孩子?喜歡音樂的廖光新想要通過藝術將力量傳遞給他們。于是,2016年起,他將學校的部分留守兒童組織起來,成立了土家娃合唱團。在他看來,音樂可以鍛煉孩子在舞臺上表達的膽量,也可以教會他們協作,處理人際關系?!耙魳佛B人,我們的初心一直是希望音樂能帶給孩子們力量?!绷喂庑抡f。

如他期待的那樣,孩子們肉眼可見地高興起來,“絕大多數學生變得開朗、活潑,也自信了?!边@位平凡的鄉村教師用聲音點亮了大山孩子眼里的光芒。

廖光新相信,音樂能帶給孩子們力量。

在互聯網上,老師的聲音可以走出教室,越過屏幕和網線,將對科學世界的好奇“種”進更多人的心里。

退休之前,吳於人是同濟大學的物理教授。在大學任教時,她感覺大學生對物理的情感沒有自己想象的那么深,大部分學生都是想盡快把題目做好,應付考試,這讓吳於人有些傷心。她很想啟發學生們對物理的興趣,“物理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非常偉大,是改變人類社會的科學技術,學物理的目標不應僅僅是考試”,吳於人說。

退休前,吳於人和同事們一起建立了物理探索實驗室,聚焦青少年的科學教育。退休后,她意識到好的科普形式應當貼近大眾,于是開始嘗試用年輕人喜歡的短視頻來做科普。她給自己的賬號起名叫“不刷題的吳姥姥”,在這個賬號發布的視頻里,復雜、抽象的物理現象和規律,在她的講解、演練下變成了好玩有趣的科學實驗:她用手從竹掃帚的柄劃到末須端,來展示太空中宇宙射線到底長啥樣;她吹大一個氣球后突然松手,氣球躥上天的過程解釋了火箭上天背后的物理作用……更多人在這里找回了科學探索的純粹樂趣。

吳於人(中)和同事們用有趣的實驗來講解復雜的物理知識。

幾年來,她一共發布了600多條視頻,吸引了百萬“賽博學生”,還獲評“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她種下的科學之聲,如漣漪般一圈圈蕩開。

有越來越多的老師在自己的崗位上用聲音種下知識和希望——教育部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共有專任教師1891.78萬人。第一個詞,第一首歌,第一條公式……老師用聲音開啟學生每一天的成長,也推動社會每一代人的前進。一千八百多萬名老師的聲音日復一日,醞釀著一千八百多萬種生機。

2.為師不易

生機背后,“播種聲音”并非一路坦途。

一個班級就是一個小型社會,老師的工作充滿挑戰。哪怕只是短短的課間十分鐘,小到失物招領、作業答疑,大到打架、逃課、誤食……老師作為“判官”,必須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口中一刻不停地回應各種訴求。

課上講個不停,課下說個不停,老師們難免身心疲憊。許多老師的體檢報告里“標配”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靜脈曲張、胃腸潰瘍……而最常見的教師職業病之一是慢性咽炎,聲帶小結甚至被稱為“教師小結”。

劉玲琍的課對聲帶損耗極大。面對聽不到的學生,她必須高聲重復同一個音節,十遍、百遍……一天下來“像癱了一樣,一句話也不想說”。

喉嚨脹痛已經是常態,胖大海、潤喉糖都是她抽屜里的常備品,即便如此,她依然在講臺上高聲授課三十多年。為了學生的成長,老師們必須跨步向前。劉玲琍說:“這個過程很難,但堅持下去就能看到效果?!?/span>

為了“看到效果”,廖光新則要跨過多重阻礙。他并非音樂科班出身,教到一定程度,自己也感受到教育的瓶頸。為此,他特意到武漢找到大學音樂系教授,自費學習音樂專業知識?!拔沂窃谶吔踢厡W?!绷喂庑抡f。經過一段時間摸索,他現在除了帶團教學,還會參與一些歌曲的改編創作。他創作的土家族風格歌曲《找嘎嘎》(找外婆),成為孩子們在重大節日最喜歡唱的歌。

除了學科的壁壘,像很多老師一樣,廖光新也要面對“教師職業病”的壓力——他本身就有30年的慢性咽炎史,除了日常上課,還要教唱歌。長時間高強度發聲讓嗓子不堪重負。但合唱團里一批批的學生讓他割舍不下。他始終相信,歌聲能夠為大山里的孩子帶向更多改變,這也是他堅持下去的動力。

即使面對重重壓力,廖光新仍放不下合唱團的學生。

克服重重困難做好某件事是堅持,在同一個課題上精益求精也是堅持。對于吳於人而言,短視頻科普和在教室里上課截然不同,“要適應短視頻的表達要求,在短時間內輸出大家感興趣的內容,然后又要顧及不同層次群體的‘胃口’,很多時候需要忍痛取舍?!?/span>

為了盡可能讓大多數人都好奇、喜歡,視頻往往需要反復打磨。一條視頻從選題開始,到設計、講解、演示,吳於人參與了絕大部分工作。幾分鐘的視頻里,哪怕有一處講解不太通俗,或是“沒那么有趣”,她都會反復修改,反復錄制。她非常強調科普時聲情并茂——“老師的聲音里要包含著對知識、對學生的情感,這樣才能在孩子們心里埋下一顆科學的種子?!?/span>

這樣嚴格的自我要求之下,她的賬號始終保持著每周更新三到四條的頻率。年過七旬,這種工作強度于她而言是巨大的挑戰。但吳於人覺得,這些困難是做老師理所當然要去克服的。

吳於人希望,能夠在孩子們心里埋下一顆科學的種子。

教書育人,本非易事。教師承載著社會的使命和家庭的期待,因而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成績的背后,難免以犧牲老師們的閑暇、個人生活乃至健康為代價。誠然如此,仍有無數像劉玲琍、廖光新和吳於人一樣的老師,毅然走上這個崗位,并堅持下去。因為他們相信,種下的聲音終會得到回響。

3.“聲聲”不息

2024年,劉玲琍被評選為“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如頒獎詞所說:“聽每一個新的發音,都打開一個新的世界?!毙率澜鐜淼募优c震顫,每次都如同母親聽到孩子叫第一聲“媽媽”一般,一直激勵著她。

她仍記得曾經教一位三歲多的聽障學生喊“媽媽”的經歷。那位學生最開始不會發鼻音,總是把“媽媽”的發音叫成“爸爸”。同樣身為母親的劉玲琍,想辦法對孩子進行強化訓練,讓他摸著她的鼻腔感受鼻音的振動,先模仿牛的哞叫聲,等鼻腔能夠產生震動后,再引導他發出“貓”的聲音,一步步向“媽”靠近。

每一個發聲,劉玲琍都耐心反復教聽障孩子練習。

反復教了一個多月后,孩子媽媽來接孩子時,終于聽到了一聲響亮、清晰的“媽媽”??粗拥乇г谝黄鸬哪缸?,劉玲琍的眼淚不停地在眼眶里打轉。

這份淚水,既是作為特殊教育老師的職業成就感,也是一名聽障兒童母親的感同身受。在入行特殊教育14年時,劉玲琍有了自己的孩子,卻不想孩子患有先天性聽障。那是她人生最消沉的時期,甚至一度想過放棄教師這個行業。此時,她收到了一位已經從特殊教育學校畢業、正就讀高中的學生的來信:“我相信,總有一天,寶寶會和我一樣,有一個屬于他的未來?!?/span>

劉玲琍慢慢醒悟過來。14年特教工作,她為無數孩子打開過人生的新篇章,這封來信便是歲月最好的回響。她重振精神投入到事業中,讓當年帶的班級全部順利畢業,兒子也在她的教育下開朗成長,考進大學,開啟了新的人生。

從教至今,劉玲琍先后教過超過八十名殘障學生,學生之中有人成為舞蹈演員、設計師、園藝師,也有人回到特教學校,成為和劉玲琍一樣的老師。

廖光新也從土家娃合唱團的孩子們那里收獲了聲音的回響。2018年7月,合唱團收到了“第十四屆中國國際合唱節”組委會的邀請,廖光新帶著孩子們來到北京,與來自世界59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支青少年合唱團同臺競技,把《大山里的土家娃》等歌曲唱上了國際合唱節的舞臺,并獲得了優秀表演獎?!昂⒆觽兊谝淮蔚奖本?,開闊了眼界,也在心里種下了更多美好的夢想?!绷喂庑抡f。

“土家娃”們真的唱出了“名堂”,用歌聲走出了大山。

比見世面更重要的是,孩子們的性格日漸成熟,早已不再是最初那些自卑、畏縮的模樣。他們開始對未來有所憧憬,也敢于追求屬于自己的舞臺。在那次比賽中,一位學生不慎崴腳,團隊建議她臺下靜養,但女孩的回答讓廖光新刮目相看。

“我來到這里了,就要登上這個舞臺?!?/span>

廖光新背著女孩登上了舞臺。從北京回來后,女孩的成績也突飛猛進。廖光新知道,音樂已經帶著她翻越過大山,而每個合唱團的孩子都看到了外面世界的光。

廖光新愿每個合唱團的孩子都能看到外面世界的光。

而對于懷著“全民學物理”心愿做科普的吳於人而言,視頻下那些年輕人的留言無疑是最令她欣慰的回響。很多年輕人告訴她,假如自己讀書時遇到這樣的老師,說不定也會愛上物理。這令她堅信,科普值得一直做下去。她期待自己的科普能激發更多孩子的科學家精神,“讓他們能夠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能夠向自己的理想進發?!?/span>

教師這一職業,因育人的責任變得特殊。也正因此,教育從不是一個單向輸出的過程。老師用聲音種下希望與未來,也期待著“回響”——也許是一聲認可,是一句問候,或是學生的一次成長與突破。

為了讓老師們收獲更多來自歲月的“回響”,今年教師節前,南方周末攜手百年護嗓品牌龍角散,共同發起故事征集,鼓勵網友留下曾被老師“聲音”影響的故事,向老師們表達真摯的感謝和思念,并聯動名師發聲,傳遞聲音的力量。

在征集中,網友們回憶中的聲音,展現出老師們更多樣的面貌,他們為體育考試中受挫的學生吶喊助威,為后進但努力的學生提振自信,帶學生們洞察世界的細節,為學生點亮未來的夢想……共通的是,老師們一句話的分量,足以讓學生們銘記許久,就像始終在身后默默投來的溫暖目光,陪伴學生們走過漫長歲月。

被老師“聲音”影響的故事

被老師“聲音”影響的故事

被老師“聲音”影響的故事

被老師“聲音”影響的故事

作為“聲音的守護者”,200多年來,龍角散始終以優質的潤喉護嗓產品守護大眾咽喉健康。為了呼吁公眾關注教師咽喉健康,助力老師自在發聲,龍角散自2019年起,連續多年推出以“守護老師的好聲音”為主題的教師咽喉關懷行動。今年教師節期間,龍角散在全國42個城市的96家書店及文化空間為老師們送上了一份特別的禮物——一封聲音種子情書,以此來致敬每一位“種聲音的人”。

老師的聲音,亦是時代的聲音。聲音無礙,才能“聲聲”不息。祝愿每位老師教師節快樂,種下的“聲音”都能收獲歲月的回響。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