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接班
“這群小老板們懂什么呀?一來就指手畫腳,搞新花樣。他們以為把書本上的東西直接就可以搬來用么?幼稚!”
“財富的傳承是容易的,但是,在任何國家,企業家都是一種稀缺的資源”
這是一個令這個社會的多數人羨慕、妒忌卻所知甚少的特殊群體。
他們在物質上的極度富足,精神上又背負著不能承受之重。他們活在父輩的陰影之下,渴望被父輩和這個社會所認可。他們渴望自由,又常常妥協和對家族的責任和義務之間。
他們是民營企業“富二代”,一個改革開放30年的必然產物。在未來的10年里,隨著父輩老去,他們將陸續接班,成為這個主流商業社會的“玩家”。,
他們的“奮斗”,是一個混雜著青春和熱度、挫敗與成長的故事。
夭折的革命
26歲的繆新穎長白頭發了。
雖然常常勉做老成,這個1982年生的青年卻長著一張純凈的娃娃臉,熱情率真,有著上世紀風靡一時的配音演員童自榮一般的嗓音。
他是溫州新豐鞋業老板繆存良的兒子。2003年從加拿大留學回來,按父親的培養計劃,他先被安排實習半年,然后到家族的一間公司負責人事。雖然只能算是“人力資源總監”,公司里的員工都畢恭畢敬地稱他為“繆總”,“他們叫我爸爸為繆董”。
一到下面公司,年輕的繆總對很多現狀“看不慣”,“懶懶散散,松松垮垮。”他決定整肅公司紀律。“我要帶給這個企業一種我們必須改革的決心,給他們緊迫感和這樣的危機意識——如果企業再這么繼續下去,我們不到5年的時間就會被淘汰。”期間因為精力和時間實在顧不上來,他停了自己在外創辦的一家小IT公司,“把精力投入在最重要的事上。”
他不久就發現,制訂的新政策制度根本推行不下去。老員工們當面從不和他沖撞,“唯唯諾諾,一轉身就陽奉陰違”。公司內部還有很多裙帶關系。“譬如老公是這個工廠的總監,他老婆可能是管財務。他老婆上班遲到了,我在場的話,他可能會當面批評她幾句,我不在的時候,這些政策根本就不可能得到執行。”
新官上任的“三把火”沒燒成功,繆新穎很不甘心。他以為,“歷史上的每次改朝換代,都必須殺掉一批人”。“老猴耍不了新把戲”,他決定培養自己的嫡系團隊“來做自己的事”。他招聘一批應屆大學生,還親自給他們做培訓。
然而,他的這些年輕人一樣和老員工們格格不入,“他們激進,想做成些什么,也就很難融入這個集體”。一年之后,他們紛紛離開。選擇跳槽還有一個現實的原因,無論是從薪酬還是從發展平臺而言,新豐這樣的民營企業遠沒有外企大公司這么有吸引力。
白費心血的繆新穎再一次成為光桿司令。然而,看著這個一臉稚氣的80后男生忿忿地批評著那些“沒有責任感、沒有忠誠度的年輕人”,很有一種黑色幽默的味道。
“這群小老板們懂什么呀?一來就指手畫腳,搞新花樣。他們以為把書本上的東西直接就可以搬來用么?幼稚!”溫州另一家私企的一位采購經理私下談起他們的小老板,不以為然地評價。“小孩子家嘛,不用和他認真。我們只聽大老板的。”
總結這場改革的挫敗,繆新穎的結論是“我們的心不夠狠”。而正是掌握著生殺大權的父親拒絕了他撤換改革不力人員的這一要求。
繆父:“他沒有經驗,太理想化,做事沒有底。我們走過了30年,心里還是有底的。企業發展到今天這種程度,我自己感覺是不錯了??墒?,他受到外國文化的影響,或者是看到電影電視里外資企業里的工作態度,他就感覺到我們這些企業人員不行。但是,你想達到電視電影里那種忙忙碌碌工作狀態,你說這可能么?”
“我的要求是,只要你把本職工作做好,就可以了。你要他們天天去創新,像張瑞敏說的那樣,我們目前還達不到。如果非要改,只有把人全換掉。我和他這個事情上有一些爭論。我們認為,這個只有等他這一代接班了,該換人、該淘汰人就由他決定。在目前我還掌權的時候,他還過不了這一關!”
“我要明確一點——新穎以后接班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不一定就是總經理,當然一定是董事長。我現在手下也有3個總經理。”
在這個商業主流社會,年輕人還是弱勢,“接力中國青年經營協會”這樣的機構應運而生,團結了一些年輕人
鄭萊莉等一批年輕女性開始繼承家業,她們比男性更善于溝通 圖/朱躍
左至右季偉特、陳豪、繆新穎、陳天紅、許濤芳
僵局
兩年過去了,他覺得自己在荒廢時日,總想使上全身的勁,卻總也使不上。
“壓力很大。別人總認為你們是含著金鑰匙長大的。如果你們做得好,是應該的,是靠你們的爸爸。做得不好,就是敗家子。”繆新穎帶著一點不平說:“所以,我必須證明自己的才干。”
回國后在溫州的幾年,一直包圍著繆新穎的,還有孤獨感。以往的朋友、同學現在大多公司和單位的職員,或者是公務員,很少有像他這樣家庭背景的。“大家在一起就是喝啤酒、看球賽、商量著去哪里玩。每次我只有聽他們說這些,沒辦法插話。”
“人生的道路截然不同,關心的事不一樣了,沒什么共同話題了。”
奮斗
父子經過長談之后,做出一個共同決定:繆新穎暫時離開公司,獨自到上海創業。“確切地說,這不叫創業,是讓我來探索公司未來的新業務。”
這幾年里,繆父的鞋業公司也面臨著越來越沉重的生存壓力。2007年到2008年間,在政府有目的地推動“產業升級”下,出口退稅減少,新勞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