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之鑒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面對今次來勢洶洶的豬流感,六年前中國民眾與政府抗擊非典疫魔的經歷,能提供什么經驗教訓?
傳染病無國界。
時間上和中國黑白顛倒的墨西哥成了新聞的頭條,滿城盡是口罩人的壯觀場面讓人聯想到6年前的北京,而且同樣是有著2000萬人口的超級城市,墨西哥的境況很難不牽動著北京的心。
截至本文發稿時,中國境內尚沒發現人感染豬流感的案例,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就能置之度外。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流感疫情研究專家邁克爾·奧斯特霍爾姆博士告訴美聯社記者,之所以難下結論,是因為當前豬流感疫情介于可能發展的兩個極端之間,既有可能在今后數周內煙消云散,也有可能僅僅是流感大爆發的“開場戲”。
同一天,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接受新華社采訪表示:目前雖尚無疫苗預防人感染豬流感,但人感染豬流感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回首6年前,從廣東肇始的非典病毒在北京得到最大規模的傳播,中國政府舉全國之力打贏了一場抗擊非典的“人民戰爭”。不論是懲辦不作為的政府高官,還是力推政府信息公開,都讓世人對當時新一屆中央政府報以好評。
如果豬流感傳染到中國,我們該如何面對,我們該從非典一役中學到什么?
政府信息化公開仍需推進
2003年春節剛過,廣州就已經出現了市民搶購白醋、板藍根的恐慌,但官方并沒有任何權威的相關信息發布,甚至廣州媒體接到通知,要求嚴格遵守新聞紀律,不得擅自對“非典型肺炎”進行報道。直到2月11日,在疫情已出現近3個月后,廣州市政府和廣東省衛生廳才分別召開新聞發布會,并解釋說疫情已經得到控制。
遺憾的是疫情的相關資料,如傳染性、臨床特征、治療手段等卻并未廣泛告知。無知的結果是無畏,全國其他地區沒有采取什么針對性措施,于是非典開始走出廣東,并在北京集中爆發。
甚至到了4月3日,時任衛生部部長張文康在新聞發布會上仍聲稱“中國是安全的”。 非典事件充分體現了信息公開制度在中國政府體制中的缺失。公民知情權不容侵犯,面對重大災難時,傳統的處置方式已經顯得格外落后。
2007年1月,國務院審理通過了《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并于2008年5月1日正式實施。隨即,各級政府與各政府部門也相繼通過了配套方案。
“5·12”汶川大地震時,中國政府第一時間發布了相關信息,而且媒體也得到了全所未有的報道機會,而在同樣慘烈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甚至都不允許記者前往報道,少數能夠進入災區的記者也都是被精挑細選的。
非典事件大大推進了中國政府信息公開進程,但在此之后仍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事件發生:多個地區相繼發生人感染禽流感、“手足口病”疫情,但據被新華社揭露,安徽、河南等地仍有不少地方重演了“欺上瞞下”的老套路。
毋庸諱言,很多政府部門的思維仍停留在封鎖消息、家丑不可外揚的階段,在一個網絡化的時代,這種落后愚蠢的思路顯然無法抵擋互聯網的巨大威力,只會導致社會恐慌情緒激增。
禽流感和手足口病已得以控制,危害性尚不足以和非典并提,但面對豬流感,政府官員要繼續說實話。
公民社會的培育
2003年的北京春天,一場“非典大逃亡”正在這個城市上演,離開,成了很多人的選擇。在這當中,外地人占了絕大多數,耐人尋味的是,疫情同樣嚴重的廣東并沒出現類似情況。
學者許紀霖撰文指出,“北京這次的悲劇就在這里,北京的人口流動性非常高,許多老北京人都對北京缺乏認同感,更別說這么多外來人口了,這次逃離北京的大多是學生和民工。北京對于他們而言僅僅是一個賺錢和拿文憑的場所,他們和北京的關系是很脆弱的,社會上也沒有宗教、道德、文化或地域性亞社群讓他們留戀。人之所以感到恐懼往往是背后缺乏社群的支持,讓他感到孤獨,無以面對突如其來的恐怖,剩下一條路,只有逃亡了。紛紛逃到自己的老家,因為在老家,還有他們所依賴的社群:家庭、家族、鄰里等等。”
戶口制度是讓人們不愿意留在北京的另一個理由,面對陌生而巨大的城市,人的自發恐慌正是衛生防疫的挑戰。
北京,因其所賜予的機遇和魅力成為中國精英和打工者向往之地,但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吸引終究不是建立信任感的良策。被社會寄予厚望的大學生群體選擇逃亡,已說明社會缺失一種共識,一種建立在公民社會基礎上的健全的社會認同感。
令人難過的是,當這些逃難者離開北京時,他們面對的是外地封鎖公路和厭惡的白眼。來自同胞的感情隔斷讓這個社會的疏離感增強。
非典之后,中國的衛生防疫制度得以健全,我們絲毫不懷疑即便豬流感傳播到中國,強大有效的政府運作體制足以應對疫情蔓延。
回首6年前的那個春天,中央政府的強力推進成為最終勝利的關鍵因素,1949之后自上而下的強大的社會動員力量依然在發揮著巨大威力,盡管這種模式還殘留著些許“人民戰爭”式的味道。
反思國家發展模式
最近的醫改方案成了全民討論的熱點,而當年的SARS,正是促成此次改革的動力之一。
由此反思政府的作為,盡管我國社會在工業化、城市化、開放化等方面已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各級政府依然將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蓋更多的工廠、如何更多地增加出口、如何更多地吸引外資、以及如何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等方面,忽略了整個社會的全面發展,忽略了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和醫療衛生產業的發展。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嚴重滯后,既滯后于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又落后于世界各國的平均水平。
據我國衛生部門統計,目前我國尚有近1億人口得不到必要的醫療服務,有3000萬貧困人口得不到及時的醫療服務,近20%的農村縣未達到初級衛生保健目標。1995年,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但是人均醫療衛生支出卻僅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4%左右。
6年前的SARS讓中國重新檢討和調整發展戰略,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加大對衛生等社會公共事業的投資力度,保證社會各部門的均衡發展,消除阻礙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隱患。
這,可以說是中國應對今年的豬流感,以及今后層出不窮的各類健康危機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