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會議口碑每況愈下,要警惕學術權力濫用
不少人積極參與各種會議,更大與更真實的目的在于構建或擴大學術朋友圈,盡量認識一下行業大佬,力爭要到大佬的聯系方式。
大佬們駕到,但很多情況下,不少人講的還是老掉牙的東西,不少人僅僅把之前在其他場合講過的東西改頭換面一下。
各類學術期刊的主編、編輯及編委為何那么受歡迎?現行科研考核體制與機制下,刊發論文是最最重要的方面,如何發論文,尤其是如何快速發論文,作者們當然是與眾期刊的主編、編輯及編委們攀上關系。
責任編輯:辛省志
教師節前一天,與幾位同為高校教師的老鄉小聚,席間當然聊起各自的一些近況。
“李老師暑假去哪里旅游了,還是去參會了?”我問在一所綜合性大學任教的李老師。
“帶老婆和孩子去甘肅十天,順便開了個無聊的會?!彼鹪?。
“什么叫無聊的會?”我追問。
“我今年48歲,我發現主席臺上的人與我20年前念博一參會時候的人幾乎沒什么變化。20年前,做大會主旨發言的人50多歲,現在他們70出頭。他們講的東西,要么是些老掉牙的東西,要么加一點新的形勢與背景,稍微改頭換面一下。臺下很多人像我一樣,沒啥興趣?!?/p>
同桌的其他老師也紛紛附和。
“對于老李的遭遇,我也感同身受。我們學科也是這樣子,做大會發言的基本上都是那幾張老面孔?!痹谀成镱愒盒慕痰膹埨蠋熣f。
“你們都好上進啊,我這些年都懶得參會了,感覺沒啥意思。我不避諱地說,我參會的主要目的是與要好的哥們或兄弟吃飯喝酒和聊天?!痹谀硯煼对盒9ぷ鞯男芾蠋熝a充說。
很顯然,大家對參加學術會議這個事頗有微詞,對參會的負面評價較多。與他們的閑聊中,我大致了解這里涉及幾個大的方面。
其一,為何各類會議越來越多?會議,尤其學術會議,顧名思義,當然是某個學科領域的同行進行基于專業知識的深入交流與探討。這種會議有助于同行間了解彼此的研究近況,進而知曉這一領域的整體研究動態。但部分會議感覺變味了,變質了,辦會的目的或主要目的是為了謀利,不少學科的專業會議的會議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