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物業稱不可能先救明星”:把水攪渾、泛政治化豈可用于危機公關?
有論者形象地把如今網絡輿論場形容為“一個巨大的蛐蛐罐”。簡言之,在這個蛐蛐罐中發生的一切問題,都可以通過挑動一場對立和混戰來消解。對立一旦形成,問題的肇事方即可全身而退?;鞈鹑绻扉L日久,那么那個最初引發混戰的問題也可能會被遺忘。
“文科生VS理科生”“南方人VS北方人”,還有最經典的“男VS女”,這套斗蛐蛐大法的一次又一次的奏效,也在一次又一次拷問這個輿論場上的每個人的靈魂:“我們真的是這樣的生物嗎?”
責任編輯:陳斌
近日,一條名為“小區物業稱不可能先救明星”的新聞登頂社交媒體熱搜榜。
事件本身并不復雜,安徽蕪湖某小區在沒有提前通知的情況下突然停電,導致當事人(某演員)的母親被困在電梯中長達50分鐘之久,其間多次撥打物業電話求救,但未能得到及時救援。當事人母親脫困后,當事人因不滿物業救援不力,遂將經過發布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網友關注和討論。
這本身是一個非常普通的民事糾紛,但涉事物業公司對當事人進行的一系列特殊的“危機公關”,把這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糾紛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的同時,也把當前諸多公共事件中的一種值得警惕的傾向,擺在了公眾面前。
隨著高層住宅樓的普及及其使用年限的增多,如何處置突發情況(停電、故障)下乘客被困電梯也就成為了一個普遍性的問題。盡管從設計上來說,電梯轎廂不是封閉空間,被困人員不存在窒息風險,但在幽閉環境下,恐懼、焦慮等情緒仍可能誘發一些基礎性疾病發作。通常來說,物業公司都有相關的應急預案,由專門的電梯維護人員幫助被困乘客盡快脫困,在少數情況下會求助消防部門的幫助。
在安徽蕪湖這一起電梯被困事件中,先是突發停電造成了電梯停止運行,然后物業才發布了緊急停電通知,乘客被困電梯中長達五十分鐘,多次撥打電話未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