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圍堵中,日本經濟的“金蟬脫殼”之路
日本用投資海外的方式,繞開了西方國家近三十年的貿易圍堵,最大程度保留了國家工業化進程中的碩果。
“(日企)以大帶小、供應鏈依次出海的層次感非常鮮明?!?br />
大量出海企業掙到了相當數量的外匯,但他們并沒有將資金投入再生產,而是助推了資產泡沫。
這些變化給日本制造業帶來致命一擊——產業空心化。那些本土僅存的企業采取了極端保守的經營策略,少投資、少研發,日本制造業就此失去了競爭優勢。
責任編輯:張玥
富士山和東京的天際線。視覺中國/圖
2024年上半年,日本投資海外獲得收入19.2萬億日元,相當于人民幣1萬億元,創歷史新高。
以上數據來自日本財務省8月上旬公布的國際收支統計。其中,因海外子公司分紅等而獲得的“直接投資收益”11.4萬億日元,同比增長4.5%,這是企業開展海外業務的直接成果。通過投資股票和債券而獲得的“證券投資收益”7.12萬億日元,同比增長20%。
2005年,日本宣布放棄堅持了百余年的“貿易立國”,轉向“投資立國”,二十年間成績斐然。
廣場協議后的1980年代末,在日元升值的逼迫下,日本企業不得不走出國門。同時,還面臨著持續了將近三十年的來自西方國家的貿易限制,左右騰挪下,開辟了新局面,產生了可供其他國家借鑒的日本出海經驗。
在此前的報道《出海七十年,日本何以“再造一個日本”?》中,我們復盤了以政府部門主導的日本出海之路。本篇聚焦于近三十年里,通過進軍海外,日本經濟用相對柔軟的身法規避了貿易沖突。
代價卻是,集體出海導致了國內產業空心化,并在政府解除外匯限制后使得海外日企資金回流,助推了當時的經濟泡沫。泡沫被戳破后,日本經濟進入“失去的三十年”。那些早早出海的企業卻“獨善其身”。
三十余年的貿易沖突中,日本的出海政策究竟得失幾何?
被迫出走
1985年,東麗株式會社(簡稱東麗)這家如今全球知名的化工企業,正面臨有史以來的最大危機。
這一年,美日兩國簽署了“廣場協議”,即與德、法、英五國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貶值,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問題的協議。此后,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美元對日元貶值了50%,也就是說,日元對美元升值了一倍。
日元大幅升值,導致便宜的“外來貨”充斥本土,本地產品競爭力急劇下降,也給出口制造業帶來了沉重打擊。當時主營纖維、紡織的東麗深受其害。
繼續向外走,幾乎是唯一的答案。大量日本企業開始在海外開設生產基地,東麗這樣的傳統制造企業是當時步子最大的一批。
公司官方傳記記載,它的事業結構作出了戰略性轉變——“留存核心事業和(加強)全球化”,內部簡稱“生存行動計劃”。
時任社長前田勝之助對全體員工說,“東麗在纖維領域積累了大量技術和銷售經驗,唯有重振纖維事業才是企業獲得新生的捷徑?!敝卣窭w維事業,關鍵是走向海外。
日本紡織業的出海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隨著尼龍和滌綸等合成纖維的問世,日本紡織業就開始了全球擴張。
官方傳記記載,彼時東麗除了向出口量大的地區派遣常駐人員,并沒有進行直接的銷售活動,而是將拓展顧客與營銷活動都委托給了商社,自己只負責生產,以及在當地提供技術服務。
這一時期的日本企業出海,大多只將海外作為銷售地,沒有在當地進行實業投資。進入1960年代,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地區國家開始實施進口替代政策,扶持自己的纖維加工業。純粹的出口行不通了,日本企業開始采取與當地資本合資的形式打入紡織、編織、染色、縫制等當地制造業。
譬如東麗的合資模式,由其負責資金和技術,當地政府負責土地和勞動力。這類合資幫助東麗的業務大幅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截至1973年,東麗的出口已涉及全球17個國家和地區的40 家公司,覆蓋了原材料、工廠、貿易銷售等全產業鏈。
該模式起初并不掙錢。1970年代石油危機以及全球經濟不景氣,導致各國經濟增長停滯,受此影響,東麗在東南亞的投資長期虧損,公司甚至一度考慮放棄海外業務。
峰回路轉發生于廣場協議后。雖然日元升值使得本土業務遭受重創,但東麗這樣早早布局海外的日本企業,海外產品反倒因為他國貨幣兌日元貶值,成本更低、市場更大,企業“因禍得?!?。
1980年代末的日本處于“泡沫經濟”之中。從1986年12月起,經濟出現過熱,股價、地價持續上漲,至1991年2月止,這一“繁榮景象”歷時51個月。其間,原料價格高企,出口疲軟,讓仍留在國內的傳統制造業苦不堪言。
那些早期出海的企業則嘗到了“甜頭”,海外市場不僅利于增資擴產,還能與國內不利的宏觀經濟環境形成對沖。
這更使東麗堅定了海外擴張的道路。1990年,東麗成為波音公司777型號的炭纖維材料供應商,標志著東麗從一家低端紡織業向化工業轉型。為了能在當地生產,東麗將新廠設在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波音公司工廠附近。
北京城士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員李海燕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日本企業出海形成了一套極為有效的打法:先由大企業,如豐田、三菱出海,兩三年后,就能看到中小企業依次跟隨的過程。
“以大帶小、供應鏈依次出海的層次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