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住進養老院,做一場“平靜內心”的夢
大毛臨時計劃了一場活動:第二天早上7點集合,去村里的龍王廟冥想。次日7點,院子門口空無一人。原來活動取消了,因為大家都沒起床。
“這波青年養老院的流量過去了,生存都難,還想著去掙錢,只能是做夢?!?br />
她說,這就是她需要的、讓自己靜下來的時刻。
發自:河北保定
責任編輯:李慕琰
青年養老院通常服務于年輕人覺察自我、身心療愈的需求。在觀野青年養老院,住客和義工坐在院子里進行晨間冥想。(南方周末記者 陳荃新 攝)
從北京乘坐大巴三個小時,穿過重重山脈,路過一個個施工現場,可以到達河北保定淶水縣的一家青年養老院。工作日的下午,大家正忙著打棗,趕在蠅蟲到來之前將棗子塞進兜里。
這是一間舉全村之力建設起來的青年養老院,聚集了被裁職員、身心靈從業者、返鄉創業青年、離家出走的富二代,共同的特性是對既定軌道上的工作生活不滿或無望,打算在城市后方建造一個理想國。
從2024年4月起,青年養老院在全國各地野蠻生長起來,遍及云南、重慶、鄭州、佛山、合肥等地。它們擁有幾乎雷同的配置:幾把露營的折疊椅張羅在院子里的泳池邊;白色橫幅上印著黑色的“青年養老院”字樣——“養”字一定得是繁體字;英文標語寫著“please lie down”,請躺平。
在河北這間名為“觀野”的青年養老院里,或許是因“躺平”一詞飽受質疑,橫幅被換成了新的,英文改為了“slow down”(慢下來)。
觀野開業幾個月來,憑借社交網絡上打出的知名度,陸續有人慕名尋來:自媒體博主上傳入住體驗,出版社想合作出書,國內外媒體關注報道——和南方周末記者坐同一輛大巴前來的,還有一位德國媒體的記者。
經營者們很清楚青年養老院面對的非議,強調這只是一種“新型的民宿產品形態”,養老一詞是象征性的,“代表著對內心平靜和寧靜生活方式的追求,超越了年齡的界限”。
8月的一個下午,大巴停在了一棟剛剛翻新過的小平房前,看上去就像普通農家的自住房。兩位工作人員蹦蹦跳跳地上前迎接,沒有自我介紹,沒有當場查驗身份證,也沒有“你來自哪里?做什么職業?”的詢問,只是簡單地交換了昵稱后,她們招呼,“走,進屋看看!”
觀野共有十套院子,目前有七套已完成裝修,投入使用。圖為八號院,配有泳池、燒烤架等設施。(受訪者供圖)
“活得自私點”
車在通往村子的臨時土路上劇烈顛簸。整個村毗鄰拒馬河而建,位于野三坡風景名勝區內,村里的主路曾被打造成一條五百米長的民宿街,但在2023年的河北洪災中遭到損毀。街道兩旁零星開著幾家民宿、農家樂和超市,到處都在施工重建。
觀野是由民宿改建而成的。創始人李冰心是本地村民,2018年回鄉創業,曾在民宿街上開過寫生基地和民宿小院,都在洪災中受損嚴重。他和朋友將民宿重新裝修,轉型成如今的青年養老院,一共6位主理人共同經營。
入住之前,住客需要填寫一份調查問卷。發給南方周末記者的這份問卷里,有關于性格、作息、體能、職業、興趣愛好等提問。雖然在“忌口”一欄填寫了“不能吃辣”,但入住幾天的菜譜并沒有明顯的調整。
篩選住客是諸多青年養老院的標準配置。位于云南西雙版納的一家青年養老院拒絕45歲以上或者沒工作過的住客,浙江湖州的一家青年養老院則寫明,“拖家帶口的不行,擺爛的人不行,性格不合、沒邊界感還有矯情公主病的,那肯定也不行?!?/p>
“你們過來就是陪我們玩的,不是我們來服務你們的,符合要求才會成為我們的客人?!庇^野的主理人之一大毛解釋。
她說起第一批住客的入住經歷,他們到達火車站時已經是晚上,“我對他們說,只要你們能在火車站抓到我們,那么回去后迎接你們的是準備好的夜宵;如果沒能抓到我們,那么你們只能在火車站附近過夜咯?!贝竺f話時尾調微微上揚,肉嘟嘟的臉上浮現笑意,常讓人分不清是不是說笑。
親近大自然,是年輕人住進青年養老院的訴求之一。圖為觀野開展的上山撿柴活動。(受訪者供圖)
鄭凡締是和朋友一起從河北省張家口市開車過來的。來青年養老院之前,她已經在家待業兩年。被問及在做什么工作時,她笑瞇瞇地回答:“啃老!”兩個小時后,她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